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吳晉斌)近日,一場云簽約為晉綏革命老區興縣的雜糧振興帶來了科技動力。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以此為起點,興縣與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在高效種植、精深加工、貿易銷售等領域將開展深層次、多鏈條、全方位合作,探索以種業科技創新孵化農業發展新動能的興縣雜糧振興路徑。
興縣雜糧資源豐富,名優品種多,如中部地區的“晉谷21號”谷子、“晉雜38號”高粱、腎型大豆、大明綠豆,沿黃地區的豇豆;東山地區的莜麥、紅蕓豆、馬鈴薯名揚晉西北;四黑雜糧(黑谷子、黑芝麻、黑大豆、黑黍子)、大明綠豆、豌豆、蕎麥、腎型黃豆、紅小豆等特色雜糧,是一個較完整的天然基因庫。
全縣總耕地面積93萬畝,2021年糧食種植面積57.08萬畝,其中雜糧種植面積42.45萬畝,占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的74.4%。目前,年加工雜糧可達2.8萬噸,年產值達2.2億元,種植、加工環節實現800余人就業,并帶動12650余戶脫貧戶實現穩定增收,雜糧種植收入占到全縣農民種糧收入的83%,占到農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的53%。
據興縣縣委書記喬云介紹,雙方簽約后,興縣將借助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引進優良品種,建設全國現代雜糧種質種業聚集地,打造國內雜糧種業試驗示范科技創新先行區,推動興縣現代種業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和服務鏈協同發展,把興縣打造為中國“雜糧之鄉”,建成全國雜糧生產、供應、培訓實訓和種子基地,堅持“種養加”與文旅融合,全產業鏈發展,以園區引領、龍頭帶動、品牌促動,促進雜糧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真正把小雜糧產業培育成為老區人民增收致富共同富裕的大產業。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所長錢前表示,我國雜糧種植歷史悠久,山西雜糧種質資源豐富,該所與興縣開展雜糧產業戰略合作前景廣闊,將在打贏種業翻身仗、助力呂梁鄉村振興中發揮好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