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乎白熱化的農資銷售競爭中,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多悅鎮正山口村的農資超市能起死回生,出乎不少人意料。從2013年誕生之日起,這個由村集體經濟紅月果業專業合作社領辦的經營項目就不被看好。幾年苦心經營,只能勉強保本。
所謂“不破不立”,2019年,合作社將300多戶社員繳納的3萬多元會費全部清退,一場醞釀多時的“改制”在村里掀起軒然大波。目前看來,這場摸著石頭過河的“改制”,不僅救活了村里的農資超市,而且還可能改變現有鄉村農資銷售格局。
“這要能干出名堂,我就拿手板煎魚給你吃!”
正山口是個老地名,但正山口村卻是個新村子。2020年,四川省推進村級建制調整改革,臨近的一里村、馬橋村、紅豐村和宋坪村合并,為防止各村因為名字“扯皮”,合并后的村子更名為正山口村。正山口村農資超市是之前紅豐村集體經濟紅月果業專業合作社在2013年領辦的。現任正山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文勝當時在紅豐村任村委會主任,他是這個項目的核心發起人之一。
“這要能干出名堂,我就拿手板煎魚給你吃!”張文勝還記得當年的動員籌備會上,有村干部激烈反對。“我們一沒本錢,二沒貨源,農資市場競爭這么激烈,想要干好沒那么容易。”村干部的反對不是沒有道理,當時紅豐村集體經濟捉襟見肘,每年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是典型的“空殼村”,村干部常常感嘆:“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
劣勢一清二楚,但張文勝仍然認為,村里的優勢也很明顯。“紅豐村全村7000畝果園,只要把鄉親們團結起來,還怕沒市場沒渠道嗎?”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張文勝以個人家庭資產作為擔保,為出資人每年6%的收益兜底,最終說服11個村干部帶頭出資,每人拿出1萬元作為項目啟動資金。
思想統一后,張文勝領著村干部很快行動起來。大伙兒一邊開著私家車四處聯系廠商備貨,一邊張羅著召開村民大會,給大家宣講加入合作社享受統一采購農資的好處。幾次會開下來,效果不錯,全村有300多戶申請加入合作社,并按照100元/戶的標準繳納了入社費。
照理來說,300多戶社員,按照戶均4畝果園算,1000多畝的果園每年農資需求量也不小。但幾年下來,村集體農資超市的生意卻始終不見起色,不少社員對合作社年終舉行的“九大碗”壩壩宴一場不落,但卻很少光顧村里的農資超市。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一些閑言碎語傳到了村“兩委”干部耳朵里。“農資超市的股份都是村干部的,憑啥讓他們掙錢?”“說是集體經濟,還不是鼓了他們干部的腰包……”
聽到這些議論,村干部又委屈又沮喪。難道事情就這么泡湯了?張文勝和村“兩委”干部反復商量討論后,決定從根本上消除大家的顧慮。
清退所有出資,“改制”后從頭再來
2019年7月,合作社將村干部的本金以及300多戶社員繳納的入社費全部清退,醞釀多時的“改制”在村里掀起了軒然大波。
按照“改制”方案,村民入社以貨幣出資,5000元為一股,每戶最多不超過4股。在收益分配方案上,刨去村集體收入后,剩下的按照3∶7分別以出資額和社員賬戶積分分紅。社員每次從合作社購買農資,相應賬戶獲得積分,買得越多,相應的積分分紅也就越高。
根據測算,合作社作出承諾:入社村民每年保底收益不低于出資額的6%。但入社的門檻一下子從100元提高到了5000元,而且還有強制退出機制——如果社員一年從合作社購買的農資達不到相應的出資額,就要在下一年度退出合作社。這樣一來,大伙兒能接受嗎?張文勝心里也打鼓。
新的章程和分紅方案在2019年7月15日召開的合作社社員大會上公布。結果超出張文勝預期——117戶村民入社,出資總額超過120萬元。自此,每年7月15日作為合作社分紅納新的大日子被固定下來。
從村干部位置上退下來的寧俊珍如今負責農資超市的日常管理。她告訴記者,農資超市所有農資產品都是定價銷售,社員享受9.5折優惠。“那村里的非社員會來農資超市采購嗎?”面對記者的提問,寧俊珍笑道,“非社員聰明著呢,找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借一借社員卡,不也能享受社員價,借卡的社員又能多一筆積分,自然是巴不得借。”
“每一個社員既是合作社的成員,又是合作社的客戶,還是合作社的銷售經理。”張文勝說,你想想,我們有100多個銷售經理,還能做不起來嗎?
議價能力更強,社員農資成本下降10%
機制一順,各方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合作社“改制”后第一年銷售額就同比上漲超過70%,入社社員增加到139戶,入社資金達到145萬元。隨著銷售量的提升,農資超市還開起了第二間鋪面,村集體以兩間鋪面入股,去年分紅超過7萬元。
上一次分紅的小本子寧俊珍還放在隨身斜挎的小包里。“去年7月15日分紅,我分到2600多元。”寧俊珍從包里摸出小本子查看后告訴記者,這樣算下來,投入合作社的兩萬元每年能有13%左右的收益,還是很滿意。
幾年間,農資廠家態度的大轉變頗讓合作社理事吳學華感到唏噓。“幾年前,我們四處聯系廠家,說盡了好話,卻發現拿到的價格跟鎮上農資經銷商的零售價格差不多;如今,隨著合作社農資銷售量穩步上升,不時有廠家銷售人員主動上門洽談,給出的價格也很有誠意。”吳學華說,這樣一來,合作社能夠做到給社員的價格比市場價格略低,再加上年度分紅,社員農資成本至少下降10%。
近期農資價格大幅上漲,正山口村不少農戶卻說影響不大。原來,去年底合作社抓住廠家冬促會的優惠力度,把今年社員的用肥量一次性囤齊了。“去年11月5號,我們召開社員訂貨會,公布了進貨價及社員價,當天就訂出200多噸復合肥。”張文勝說著拿出一份去年底合作社會議的會議紀要。記者正打算拍照,卻被張文勝制止了。“要不得,要不得!”張文勝笑道,這上面清晰記錄著每項農資的進價和售價,是商業機密。
“潛力還很大!”張文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村柑橘種植面積超過兩萬畝,按每畝2000元的農資成本估算,農資采購金額超過4000萬元。
“正山口村的柑橘園90%以上都是小農戶種植,如果大伙兒能通過合作社組織起來,不僅集體經濟能多一份收入,而且大家在農資市場上的議價能力將得到有力提升,也為下一步橘園引進統一的社會化服務進行標準化生產打下了基礎。”張文勝分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