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三農 » 正文

安徽:水稻“一種兩收”能迎來春天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1-08  來源:  瀏覽次數:395
 
 
      近日,一場有關優質水稻的“盲評”活動在安徽省池州市舉辦。與以往的優質稻米評鑒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參賽的水稻是不同品種在綠色生產模式下的“二茬稻”。專家分別對編碼后樣品的大米外觀、米飯外觀、氣味、適口性等四項指標進行現場評分,并綜合考慮品種豐產性、抗性和安全性等因素,最終從24個品種中選出安徽“再生稻”優質專用品種2個:大兩優968、美香占2號,高產型再生稻品種2個:鵬優1269、Q兩優851。據悉,安徽已經堅持多年舉辦優質再生稻評選活動,致力于在新時期推廣發展水稻“一種兩收”的綠色發展模式。
      
      近年來,隨著勞動力結構改變和雙季稻種植效益的降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雙季稻種植面積大幅縮減,而傳統稻-油、稻-麥種植效益與產量難以保證,加之自然災害頻發,更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向選擇蓄留再生稻種植。而隨著收碾壓品種的推廣及配套技術的完善,再生季產量得到了有力保障,讓“一種兩收”這一新型種植模式得以快速發展。
      
      安徽農業科學院水稻所研究員吳文革表示,從“再生稻” 到“一種兩收”,不是簡單的名稱改變,也不僅僅是種一茬收兩季的字面意義,還是技術內涵的升級,是從過去的救災措施到現在“糧食多收、農民增收”的社會需求升級的體現。
      
      科技進步推動“一種兩收”迅猛發展
      
      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日產量高、省本、米質優、生產效益高等優點,解決了雙季稻勞動力短缺和人力成本大幅度攀升問題,對調優糧食生產結構和實現農業提質增效有重要意義。吳文革團隊自2012年開始率先開展雙季稻北緣地區再生稻技術研究;完善配套機械化栽培技術,在雙季機收條件下,保證頭季畝產550公斤、再生季畝產200公斤左右,將作為災害補救措施的 “再生稻” 發展為“水稻一種兩收”機械化種植模式 ,并加速新技術植模式的發展。
      
      “自2011年起,我們就開展水稻‘一種兩收’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2015年初步集成‘水稻一種兩收’機械化栽培技術體系;2017年安徽制定發布地方技術標準。”吳文革介紹,團隊在沿江稻區選擇種植大戶、優質稻米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水稻一種兩收(不含自然生長的再生稻)技術示范,讓安徽再生稻得到快速發展,很多地方將再生稻作為優質糧工程。
      
      “一方面節本增效,另一方面稻米品質安全綠色。我們認為再生稻將是發展優質稻米的方向之一。”白湖農場場長王松洋介紹說。2018年示范水稻“一種兩收”技術500畝,經專家現場測產,頭季稻理論產量達到642.5公斤/畝,再生季水稻產量達到409.9公斤/畝,兩季平均畝產達到1052.4公斤,創造了雙季稻北緣地區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高產典型,實現了“一種兩收、豐產高效”的目標。2019年建立水稻“一種兩收”技術示范區8800畝,并新建了白湖再生米品牌。
      
      灣沚區九十殿村種植戶劉慶萍介紹,去年她種了500多畝再生稻,第一茬畝產650公斤,第一茬差不多200多公斤,比種一季稻一季油菜,畝均能增收大約200元。頭茬收過后,二茬每畝只要施7.5公斤尿素和5公斤配方肥,不需要用農藥,而且米質好,更加安全。
      
      產業發展仍存短板 呼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再生稻示范推廣在安徽省江淮以南至沿江江南稻區已開展多年,2019年達30萬畝,2020年猛增到80.2萬畝。“安徽水稻一種兩收生產具有很大的生命力。但目前還未形成規模,再生稻米品牌建設還存在一些短板。”吳文革介紹說,產業化開發落后,帶動性不強。從事再生稻相關產業的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再生稻產業鏈較短、集群效應低、牽動性弱、品牌建設意識薄弱。農業生產者受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觀念的影響,經營的核心仍然是農產品本身,不注重再生稻品牌建設,相關農業標準、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有待加強。農業生產者對標準化出產、品牌謀劃和商標注冊等程序流程不熟悉,加上農業標準化、農產品質量認證系統扶植滯后、多頭認證等影響了再生稻品牌的扶植和建設。此外,再生稻加工、包裝發展也滯后。再生稻農產品加工業多以單家獨戶小規模生產為主,結構不合理、規模小、加工層次低等問題突出。
      
      “國家近年加大對雙季稻的糧補政策,但在再生稻這一塊還是空白,建議應把再生稻也納入糧補范圍。”安慶市種植業局總農藝師陳再高呼吁說,同時要加大農田基本條件建設,完善再生稻田塊條件,實現藏糧于地;加大宣傳與品牌建設,由水稻生產到再生稻米加工、稻米產業升級;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項目、資金支持力度;加強技術研究、熟化、完善。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