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日報報道 今春,嚴重的旱情再次考驗著蘭州市的農業生產。我市約300萬畝耕地中,水澆地只有130萬畝,全市旱作區內約170萬畝耕地得靠天吃飯。
近日,記者前往我市耕地面積最大、當前旱情嚴重的永登縣,在七山、通遠、龍泉等鄉鎮的田間地頭,處處是用新技術抗大旱的場景。農田里,隨處可見正在“頂凌覆膜”的農民身影,現場指導的技術人員說,該技術在抗旱中效果明顯,各級政府大力扶持“頂凌覆膜”所需物資,大旱面前全市數十萬畝頂凌覆膜旱地豐收在望。旱田里處處頂凌覆膜
3日中午時許,記者驅車七山鄉,就看到公路兩邊的農田大多被新鋪的地膜覆蓋,白茫茫的一片。
“農業技術人員都在蹲點,指導我們‘頂凌覆膜’,抗旱保墑。”鐵生忠說,今年他家共計劃播種雙壟全膜玉米20畝,技術人員在一個月前就指導說要提前覆膜,有利于保護墑情保證農作物出苗。目前,已經完成起壟覆膜10畝,起壟覆膜是政府扶持的。
不遠處,鐵生忠的鄰居們也在忙著頂凌覆膜。七山鄉鄉長馬鶴林介紹,近年來該鄉年降水量不足190毫米,且降水集中在7、8、9月份,降水季節錯位。為改變這一局面,連續4年該鄉著力推廣雙壟全膜溝播技術,走出了一條集雨、抗旱、增糧、興牧的路子。今年,春旱嚴峻,該鄉計劃推廣全膜雙壟技術4.5萬畝,從正月十八開始覆膜,目前已經完成頂凌覆膜2萬畝。
抗旱新技術漸顯實效
還有一個多月才開始播種,在海拔2000多米的七山鄉,目前耕地沒有完全解凍,中午時分耕地土壤頂部只有10公分左右解凍,下面還是凌層。那么,為什么要頂凌覆膜?
“開春到播種前這一段時間,春風一吹,土壤中的水分跑得特別快。謝發祥說,在今年嚴重的旱災面前,省、市政府加大了雙壟全膜面積,并及時地提出了“頂凌覆膜”,這相當于給旱地上了雙保險。“頂凌覆膜保出苗、雙壟技術保增收。”據介紹,頂凌覆膜的好處是,土壤剛剛解凍后墑情即被覆膜保護起來,防止跑墑;同時,在覆膜后到4月初左右開始播種的這段時間內,多少有些降雨,地膜發揮集雨效應,這樣就保證了農作物出苗。
在現場,記者目睹了這項技術的權威性。在一塊已覆膜的實驗地里,兩位科技特派員攜帶土壤水分測量儀、土壤溫度測量儀等儀器測量數據。他們對耕地露地和膜下土壤進行測量比較時,記者注意到,3月3日下午4時30分,地下10公分土壤溫度為-3℃,膜下10公分土壤溫度為5℃;覆膜地下8公分內土壤水分為21%,露地地下8公分內土壤水分為12%,土壤墑情及地溫差異非常明顯。
全市旱情依然嚴重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當前七山鄉干部群眾對旱田豐收采用雙壟技術配套頂凌覆膜技術充滿信心。同時,該鄉在旱情中缺水吃的群眾已達到2000人,但是通過政府幫助、鄰里互助等措施,基本能克服吃水問題。“最大的困難是五保戶、低保戶、特困戶和種植大戶的籽種投入有困難。”七山鄉鄉長馬鶴林介紹說,這一項全鄉資金缺口為40多萬元。
離開七山鄉后,記者又前往通遠、龍泉等鄉鎮,在兩天的采訪中了解到各地干部群眾抗旱積極性較高,處處在緊張地實施雙壟全膜技術配套頂凌覆膜的抗旱技術。“預計到3月底缺水4307噸。”通遠鄉黨委書記李文卿介紹,該鄉缺水吃的群眾涉及8個村、近5000人,鄉上多方籌措資金,基本可以解決為群眾拉水的資金。但是,受金融危機影響,該鄉務工人員去年10月左右返鄉,又加上過春節,大多數家庭基本沒有現金存余,影響了對旱地雙壟技術推廣的投入。據介紹,在今年的旱情面前,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旱作區農民增收,省、市、縣三級政府對農民扶持的地膜的補助占總投入的70%,該鄉計劃推廣雙壟全膜技術1.5萬畝,目前,農民的籽種投入及自籌地膜投入都有困難,資金缺口近80萬元,鄉上正在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市農牧局科技處王華魁處長說,當前,抓緊開展頂凌覆膜是全市農業抗旱及春播工作最緊迫的任務。(蘭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