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疫病主要癥狀
葉片、莖和塊莖均可受害。一般在開花前后出現癥狀。受害病葉,初期為不規則形狀的黃褐色斑點,氣侯潮濕時,病斑迅速擴大,邊緣為水漬狀,有一圈白色霉狀物,在葉的背面長有茂密的白霉,形成霉輪,這是本病的特征。干燥時,病斑停止擴展,病部變褐而脆,病斑邊緣不產生白霉。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可以讓馬鈴薯田塊減產20%以上。
2、發病原因
(1)帶菌種薯是最重要的初級感染源,發病后就成為中心病株;
(2)田間帶菌殘余物和鄰近的茄科寄主植物也是重要的初級感染源。
3、發病條件
氣溫8-28℃、相對濕度大于90%連續12小時以上就可發病。
4、防治
(1)選用不帶病的健康種薯播種,保證種薯不帶菌,從種源上有效降低病菌的浸染源,是晚疫病綜合防治的關鍵一步。
(2)消滅中心病株,及時進行藥劑防治。一旦發現中心病株,一定要拔除,深埋消滅。目前藥劑防治晚疫病是廣泛應用且有明顯作用的技術措施,在中心病株出現時(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用 “甲霜靈錳鋅”、“克露”或“銀法利+安泰生”等低毒農藥交替噴施,間隔十天左右,連噴3次,中心病株周圍30-50米范圍內要仔細噴藥,若雨水頻繁,噴藥時間間隔縮短,噴藥次數增加1-2次。注意一定要群防群治。
(3)適當高培土,可有效減少晚疫病病菌從地上部傳向塊莖,從而生產健康種薯,為明年減輕晚疫病的發生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