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蟲情報第(di) 六 期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4年(nian)3月3日
小麥條銹病冬繁情況和早春發生趨勢
2013年西北秋季菌源區小麥條銹病病情具備中等以上流行菌源量,由于西南地區、漢水流域等冬繁區大部冬季氣溫起伏較大、溫濕度配合條件適宜度較低,條銹病冬繁病情仍為較輕年份。截至2014年2月27日,全國小麥條銹病冬繁區發生面積為70.8萬畝,發病范圍涉及四川、云南、貴州、重慶、甘肅、陜西、湖北7省(市)的38個市(地區)146個縣(區、市);總體病情與近年同期相比,重于2013年和2011年,輕于2012年,接近2010年,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2010—2014年小麥條銹病冬繁情況
|
省份
|
2014年2月27日
|
2013年2月27日
|
2012年3月1日
|
2011年2月25日
|
2010月2月24日
|
|||||
|
面積
(萬畝)
|
縣數
(個)
|
面積
(萬畝)
|
縣數
(個)
|
面積
(萬畝)
|
縣數
(個)
|
面積
(萬畝)
|
縣數
(個)
|
面積
(萬畝)
|
縣數
(個)
|
|
|
44.3
|
69
|
10.8
|
21
|
85.6
|
69
|
30.3
|
49
|
26.7
|
53
|
|
|
云南
|
19.8
|
60
|
15.8
|
53
|
25.8
|
60
|
28.5
|
55
|
22.8
|
39
|
|
貴州
|
2
|
3
|
0.1
|
2
|
0.2
|
1
|
2
|
2
|
16.8
|
7
|
|
重慶
|
0.04
|
6
|
零星
|
3
|
零星
|
4
|
——
|
——
|
——
|
——
|
|
甘肅
|
1.3
|
2
|
1.1
|
2
|
1.0
|
1
|
——
|
——
|
2
|
2
|
|
陜西
|
0.3
|
2
|
0.3
|
1
|
5.4
|
7
|
0.5
|
3
|
3.7
|
8
|
|
湖北
|
3.0
|
4
|
3.6
|
3
|
零星
|
4
|
0.01
|
1
|
0.1
|
1
|
|
合計
|
70.8
|
146
|
31.7
|
95
|
118
|
146
|
61.3
|
110
|
72.1
|
110
|
四川省最早于2013年11月11日在綿陽市梓潼縣見病,全省始見期比2012年提前9天,是2010年以來見病最早的年份。此后,綿陽、德陽、南充、廣元、遂寧等盆地西北部,成都、資陽、內江等平原地區,攀枝花、涼山等攀西地區在11-12月份陸續顯癥;甘孜等西北部地區,達州、巴中等盆地東北部地區,眉山、樂山、自貢、瀘州、雅安、宜賓等盆地中部和南部地區在2014年1-2月份陸續顯癥。目前全省共有19個市(州)的69個縣(區、市)發病,發病面積為44.3萬畝;其中,綿陽、德陽、南充等地的嘉陵江、涪江流域已進入擴散流行階段,巴中、達州、廣元等盆地北部地區部分縣(區)處于點片發生狀態,其余大部見病地區仍為零星發生。
云南省最早于2013年12月12日在保山、楚雄、大理、昆明、臨滄、玉溪等市(州)的8縣(區)見病,全省始見期比2011和2012年晚10天,其余各地冬季陸續見病。目前,全省共有保山、楚雄、大理、昆明、臨滄、玉溪、普洱、麗江、曲靖、昭通、德宏、文山、紅河等13個市(州)的60個縣(區、市)發病,發病面積為19.8萬畝;其中,保山、楚雄、昆明、臨滄、普洱、曲靖等西部和中部地區呈點片發生狀態,其他地區零星發生。
陜西省在漢中2個縣、湖北省在襄陽4個區(市)見病,兩省始見期分別為2013年12月18日、12月19日,比2012年分別晚28天、22天。目前,兩省發生面積分別為0.3萬畝、3.0萬畝,均為零星發生。
貴州、重慶始見期分別為2013年12月30日、2014年1月20日,接近常年;分別在六盤水、畢節3個縣,重慶6個縣(區)零星發生,發生面積分別為2萬畝、0.04萬畝。
甘肅省僅在隴南市2個縣川壩區查見條銹病零星病葉,發生面積1.3萬畝。
河南省目前尚未見病。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3月份,甘肅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云南、貴州大部氣溫接近常年或略偏高,降水偏少0-2成;陜西南部、四川東北部、貴州北部、重慶、湖北、河南氣溫接近常年或偏低1度,降水偏多0-2成。早春氣候條件總體有利于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流行,尤其有利于在漢水流域擴散蔓延,并直接威脅到我國東部主產麥區,預計3月底全國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可達300萬畝。
鑒于小麥條銹病早春明顯呈上升流行態勢,各地區應高度重視,加強病情監測,及時掌握病情發生動態。西南地區、漢水流域、陜甘南部等條銹病冬繁區,要繼續開展定點系統調查和面上普查工作,準確發布中短期趨勢預報,并積極進行有效的早期控制;湖北江漢平原、河南南部等關鍵橋梁區要密切關注條銹病傳播動態,及早開展帶藥偵察,爭取最大程度控制條銹病的發生范圍和程度,減輕病害向東部和北部主產麥區的蔓延程度,保障小麥生長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