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山溝河邊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禾本科植物,極其耐旱。這是不是野生的原始旱稻?不知有沒有研究、開發、利用的價值?”近日,一位七旬老人跨越500多公里,獨自將植株樣本從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送到位于北京的中國農業科學院一事,引發廣泛關注。
農業科研源于田間,最終也要回到田間。田間地頭蘊藏著農業科研的鮮活線索,農民的細心觀察里裝著接地氣的智慧。沂源縣這位老人的熱情不是偶然,就像雜交水稻育成、果蔬新品種篩選等過程,都離不開田埂上“土專家”的經驗積累。當農民的土辦法遇上科研的真功夫,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這正是農業科研突破關鍵難題、找準創新方向的重要源頭。
如今,“田秀才”“土專家”被人們所熟悉,送技術下鄉成常態,期待更多地方拿出切實舉措,激發農民參與科研的熱情。比如,在縣鄉建立田間科研聯絡點,對農民開展培訓,對提供有價值線索的農民給予物質獎勵或技術優先幫扶,讓更多人愿意主動擔當農業科研的探路人。搭好農民參與的橋梁,農業科研定會結出更多讓鄉親們滿意的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