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在華4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舉辦。本次活動以“四十載砥礪同行,碩果累累共見證”為主題,邀請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云南師范大學的專家學者及嘉賓代表共同回顧合作成果,展望未來方向。
回溯1985年CIP在華設立聯絡處的起點,雙方合作從最初的種質資源引進,逐步拓展至品種培育、技術推廣、人才培養、產業鏈升級等領域和深層次合作。40年來,合作成果豐碩:累計引進種質資源7000多份(次),中國成為全球自CIP引進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種質資源保有數量占到全球馬鈴薯資源總量的8.5%,全國種植馬鈴薯中有三分之一的品種有CIP親緣關系;雙方聯合培育的“合作88”抗晚疫病品種,在中國西南地區推廣面積超600萬畝,為農戶創造27.4億~38.3億美元經濟收益;構建的全國馬鈴薯晚疫病監測網絡,如今已布局1800余個監測點,每年為400萬至800萬畝馬鈴薯田筑牢“病害防線”;聯合培養了上千名薯業人才,在全球建立的第一個區域中心,也是CGIAR在華建立的第一個和唯一一個公益性農業科技國際組織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CCCAP)——成為中外農業技術交流的重要樞紐。這些成果不僅扎根中國大地,更通過南南合作平臺,將“中國薯業經驗”分享至東南亞、中亞和非洲等地區,成為國際農業合作的典范。
面向未來,雙方將聚焦三個方面深化合作:共建“種質資源創新共同體”,依托CCCAP北京延慶園區,擴大優異資源交換規模,培育抗病抗逆、高產優質和適配不同生態區的專用品種,讓更多“金土豆”賦能田間生產;打造“技術協同創新平臺”,聚焦生物基因育種、智能栽培、疾病防控、精深加工等關鍵領域,推動數字化監測、精準灌溉等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加強南南合作與知識分享,為中國和世界培養更多薯類人才,助力全球農業綠色轉型;構建“全產業鏈合作生態”,借力中國800億美元薯類市場潛力,推動馬鈴薯從“糧食安全保障作物”升級為“鄉村振興增收薯”“健康中國營養薯”,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