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供求已不平衡,稻種銷售鏈上代理商與企業博弈逐漸激烈
《農財寶典》記者 吳滿 [《農財寶典》授權中國種業商務網發布]
經銷商與企業之間這種唇齒關系,在種業市場未達到充分競爭之前,經銷商往往處于劣勢位置。近年來時局轉變,經銷商可選擇的品種越來越豐富。
雙方之間的博弈從此輪番較勁,生產企業擔心一手培養起來的代理商“始亂終棄”,新找的經銷商難以勝任;經銷商抱怨代理日子不舒坦,猶豫市場做好了,廠家收回代理權,自己枉為他人做嫁衣。與蔬菜種子市場(chang)相比,稻種(zhong)市場(chang)代理制(zhi)度較為完(wan)善,實行時間(jian)更長,經銷(xiao)商與企業之間(jian)的裂縫已凸顯。
“劈腿”被認為很正常
“必須要又紅又專,代理商的選擇應該參照優秀黨員的選拔標準。”廣東某種企老總周武(化名)表示,做水稻種子需要專業知識和推廣能力,更需要對企業忠心耿耿。因為,隨著企業和品種的增多,不少代理商都開始變心了。
周武去年就有一次被甩的經歷,一個拳頭品種在懷集的前兩年表現十分不錯,市場份額從第一年的不足1萬斤在第二年上升到4萬斤,仍供不應求,前景一片看好,代理商也不停在催貨,并在第三年上報6萬斤的供種計劃,結果當年銷售量不足1萬斤。
周介紹,該代理商坐擁多家企業多個品種,這讓他心里一直都有所顧忌,在第三年只發去3萬斤種。果不其然,第三年拳頭品種遭遇“猝死”,退種量達2萬斤。“這個結果還是讓我很意外,業績波動如此之大的代理商對企業發展十分不利。”
還有更甚的是當地的新興經銷商在企業一手扶持下,在當地建立起完整的渠道后,卻做起了別家公司的代理商。
“另結新歡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對企業不夠忠心。”周武認為,通過審定的品種不會有很明顯的差異,在各個區域市場的表現主要還是靠代理商的推廣力度,他們轉作其他品種的主要原因是中間利潤環節。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在2004年以前是大路貨時代——經銷商和制種單位打好關系即可;2004-2008年是專有品種時代——自有品種企業受到青睞;2008年至今是優勢品種時代——經銷商崇尚優勢品種。因此,代理商劈腿轉賣別人的品種,在當今已然十分正常。
其實,有(you)些企業已(yi)經適應了(le)代理(li)商(shang)態度(du)的轉(zhuan)變,如廣東源泰公司的品(pin)種展示基地(di)在(zai)幾年(nian)前僅對(dui)(dui)自己的經銷商(shang)開放,現在(zai)則是對(dui)(dui)所有(you)代理(li)商(shang)開放,大秀新優(you)品(pin)種,展示企業肌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