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空心化、務農老齡化,“明天誰來種地”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黨的十八大提出,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邁入2013,必須進一步突破制約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嘉賓:
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 張紅宇
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縣委書記 王仲田
安徽濉溪縣金麥子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 徐孝春
今天誰在種地
2.4億農戶,絕大部分屬于自給型生產。發展現代農業,克服資源要素約束,關鍵要創新體制機制
記者:現在人們常說“種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近年來農業生產成本上漲,種糧比較效益下降,中央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什么現實意義?
張紅宇:近年來糧食生產“九連增”、農民收入“九連快”,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輝煌成就來之不易。但是,如何在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資源要素逐漸減少、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的態勢下,繼續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難度越來越大。
首先,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數量多、規模小。2.4億農戶家庭作為生產經營主體,絕大部分都屬于自給型,只有少部分農戶能提供商品農產品。再加上當前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就業,農業勞動力數量減少、素質結構性下降等問題日益突出。許多地方留鄉務農的農民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文化程度不高,素質相對較低,而占農民工總量6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許多不愿意回鄉務農。如何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發展相比,農業現代化相對滯后,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表現。要在發展質量和速度上補齊農業現代化這個短板,需要下大力氣。
因此,現階段必須創新農業農村體制機制,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一方面可以集約節約利用耕地、水、勞動力等傳統要素,引入資金、管理、技術等先進要素,有效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水平,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可以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出來從事非農產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總之,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利于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有利于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有利于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我們必須高度關注,勇于實踐。
王仲田:近幾年民權的實踐讓我們認識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讓務農種糧不吃虧,既是破解“三農”問題的突破口,也是建成全面小康的科學路徑。我們培育發展起來扎根鄉土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變“以產定銷”為“以銷定產”,變“粗放型”為“集約型”經營,變“零散化”生產為“規模化”生產,使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轉變生產方式,才能讓農民富、農業強。
徐孝春:發展專業合作社,正是我們這些年摸索的路子。有了中央政策鼓勵,我們更有信心做大了,發展更有規模、有市場的新型農業。
新型經營組織好在哪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經營,人均收入從2000元到6000元。但資金是最大難題,金融支農不給力
記者:王書記和徐社長都來自基層,王書記也提到發展農業產業化是農民致富的金鑰匙,二位能給我們講一講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故事嗎?
王仲田:以民權的農機合作組織為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分散運營到統一管理的變化,現在對農民增收的作用特別大。我下鄉調研時,對褚廟鄉昌林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王超軍的一句話印象很深:“以前單打獨斗,駕駛機器外出跨區作業,既擔心安全,收入又不穩。去年我們組建了農機合作社,社員結伴開著大型收割機到豫南、河北等地跨區收割,抱團經營、統一上路、單機核算,一臺機車一年下來掙了4萬多元!”
還有龍塘鎮,過去有蔬菜、水果種植的傳統,但分散經營農民受益不大。2010年,縣里與河南農業大學聯合開展“綜合改革試驗”,探索9∶1生產模式,即用90%的土地生產出100%—110%土地的糧食,用節約的10%土地,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生產出10倍于糧食作物的產值。我們在軒莊村成立了富喜康蔬菜種植合作社,建了溫室大棚52座,種植無公害時令蔬菜,創下單棚年收入7.5萬元的紀錄,僅此一項,戶均增收2.5萬元。
徐孝春:咱們任圩村一共有4428人,土地只有4500余畝,人均一畝地。沒成立合作社之前,家家戶戶都是單干,誰家想種什么就種什么,產量低,還賣不上好價錢。那時候的生活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窮!村民的年收入人均不到2000元。作為村支書,我整晚睡不著覺,看到外面有不少村成立了合作社,我當時就考慮也按照“合作社”模式干起來。
2010年11月,我拿出積攢下來的10萬塊錢,以每畝每年1000元的價格租賃了村民的500畝土地,成立了“金麥子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村民可以參股或以入社的形式加入,進行小麥種子的育殖和高產農作物種植實驗。以前,我們大多種植小麥和蘿卜,蘿卜銷路不是很好,經過市場調研,我們決定今年改種紫色山芋,買家已經聯系好了,出口到日本,成為皖北地區第一家山芋出口企業。
合作社成立之前,村民們一畝地一年能收入500塊錢;合作社成立后,專家指導我們科學育種,小麥畝產比以前提高200斤,價格比普通小麥能多賣2毛錢,村民每畝地一年能穩收1000塊錢!鄉親們還能在合作社出工掙錢,人均年收入能拿到6000多元。
記者: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有沒有碰到什么困難?
王仲田:一是專業合作組織培育滯后。大多數協會管理松散,運作不規范,覆蓋范圍小,農戶入社比例低,僅占農戶總量的10%左右。二是金融支農力度不足。目前,我縣服務“三農”的金融機構主要是農發行和農村信用社,農發行資金支持對象主要是龍頭企業,信用社主要扶持農民的簡單再生產,中小型農業企業很難獲得資金支持。三是社會化服務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目前,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側重于農資供應、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信息化服務薄弱。
資金是最令人頭疼的事。調研中,褚廟鄉昌林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昌林說,合作社的一批舊式農機具要更換新的,庫棚、修理房、辦公室也和當前發展規模不協調。置備這些設備、場地,需要大量資金。他本人多方籌措后,還有100萬元的資金缺口。
徐孝春:咱們村的合作社規模化、組織化程度還偏低,我最想的就是擴大規模,吸收更多的村民加入。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手頭的資金缺乏,不能大規模去租賃土地,最大的期盼就是能把目前農村小額貸款最高20萬元的限制放寬些。
建新型體系從何著力
主體多元化,加大政策扶持;“家庭經營+合作組織+社會化服務”將成為重要形式,創新社會化服務新機制
記者:新一年,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該從哪些方面著手?
張紅宇: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基本經營制度,抓住兩個關鍵:一方面著力培養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另一方面,要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為農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產經營服務。
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有效促進了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下一步要重點抓好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一是在增加農業補貼總量的同時,將新增農業補貼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強化財政對其購買農機、農業保險的補助力度。二是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創新政府支持的涉農擔保機制等。
“家庭經營+合作組織+社會化服務”將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的重要形式,通過社會化服務來解決農業生產的關鍵問題和關鍵環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要從市場準入、稅費減免、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繼續強化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在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能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鼓勵經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良種示范、農機作業、抗旱排澇等農業生產性服務。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還要特別關注農業規模經營問題。發展農業規模經營要與二、三產業發展水平相適應,要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發展階段相吻合,要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程度相協調。發展規模經營需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的創新性制度安排,使農戶擁有的承包權最大程度地獲得財產收益,使經營權在更大范圍內流轉,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為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創造條件。
王仲田: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構建以涉農職能部門為主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指導農民“以需定產”,幫助加工企業“以求定供”。同時扶持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快農業信息網絡建設,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與合作,建良田、引良種、推良法,向科技要效益,推動農業產業化更好更快發展。
徐孝春:目前我們雖然聯系起了好多村民,但是對于一家合作社來說,跑市場壓力還很大,希望能建立起有政府指導的更加專業、權威的中介組織。新一年,我們計劃提高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一方面保障群眾收益,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種植更高效的作物,讓咱的土地生出更多“金疙瘩”。我們期待更多支持合作社發展的好政策,相信有了國家的重視,我們合作社會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