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河南省洛陽市紅薯高產高效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現場會在汝陽縣內埠鎮召開。“紅薯‘一年雙收’,每畝收益輕松過萬,這技術真中!”參會代表汝陽縣金濤紅薯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許召說。

紅薯作為洛陽的第二大秋糧作物,常年種植面積達60萬畝,占秋糧總面積約15%。其耐旱耐瘠的特性,在洛陽旱作生態農業與種植結構調整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春旱延誤栽苗、生長后期水肥供應不穩、病蟲害威脅及商品薯率偏低等難題,長期制約著洛陽紅薯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洛陽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圍繞紅薯高產高效進行了大量試驗。采用膜下早栽技術,創新紅薯“一年雙收”模式:即春薯定植從5月上旬提前至3月中旬,首茬于7月上中旬收獲后,旋即定植第二茬,并于10月底至11月上旬完成收獲,實現“雙栽雙收”。該模式集成了起壟種植、膜下滴灌與綠色防控等技術,構建起水肥藥一體化精準管理系統。不僅有效化解了春旱導致的栽苗延誤,保障了后期水肥穩定供給,更大幅降低了病蟲害發生,顯著提升了商品薯合格率。

今年,洛陽農技中心依托項目在汝陽縣內埠鎮設立百畝示范方。通過單膜覆蓋,春薯栽苗期提前一個半月,3月中旬早栽的薯苗搶占7月上旬市場空檔;5月上旬至6月下旬可多次剪苗出售;剪下的健壯薯苗為春薯及麥茬薯提供優質種苗,緩苗快、扎根穩,既節約成本又加速二茬生長周期,實現“一年雙收”。現場測產結果顯示,示范方首茬紅薯平均畝產2000公斤,商品率達80%,按當前市價每公斤4元計算,畝產值約7000元;第二茬預計畝產超2000公斤,以每公斤2元計,產值逾3500元;加之5月剪苗銷售每畝增收3000元,三項合計總產值高達13500元。扣除地租及各項投入3400元左右,示范田每畝純收入突破萬元。
洛陽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阮祥鳴說:紅薯“一年雙收”模式在洛陽的成功實踐,不僅破解了傳統種植瓶頸,更以科技賦能土地,為區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與農民增收開辟了全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