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農矮抗58”成功的背后
“百農矮抗58”何以成功?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河南科技學院院長王清連自豪地說:"百農矮抗58"凝聚著我校幾代育種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刻苦攻關的心血,是我校長期以來,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才有生命力,科研與生產結合才有創新力,成果與產業結合才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及服務理念,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的一個縮影。”正如王院長所說,“百農矮抗58”的成功絕非偶然:學校“立足三農、面向三農,服務三農”的底蘊和積淀是“百農矮抗58”創育的豐厚土壤;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的重點扶持,學校的支持以及團隊的奉獻與合力為該品種的不斷成熟與完善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
河南科技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開展小麥、棉花等作物栽培與育種的單位之一,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積淀深厚,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師資力量比較雄厚,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學科專業涵蓋農學、工學、教育學、管理學、文學、理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九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本科院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河南科技學院始終發揮“農”這一優勢和特色,堅持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將服務“三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擔當起來,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都取得了大的跨越,取得了一大批經濟效益顯著的農業研究成果,先后培育出了大名鼎鼎的“百農3217”、“百農矮抗58”、“百棉1號”、“百玉1號”等為代表的小麥、棉花、玉米等作物新品種60余個,為國家糧食生產、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為支持小麥育種工作,學校先后建起了小麥育種中心科研大樓,建起了小麥育種品質分析實驗室、人工氣候室、智能溫室以及全國首個小麥根系走廊,配強了小麥育種團隊,并大力支持該團隊加強與有關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開展協同創新,聯合進行科技項目攻關研究并推進成果的及時轉化,從而大大加快了育種進程,提高了育種效率。
在“百農矮抗58”的培育過程中,“茹振鋼小麥科技創新團隊”發揮了重大作用。這支團隊擁有26名農學、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甚至材料工程學等專業的創新人才。該團隊融多學科、多專業人才于一體,密切配合、刻苦攻關,探索出一條頗有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茹振鋼告訴記者,“育種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以前我們育成一個品種需要7—8年,條件完善的話可以縮短到4—5年。現在,我們通過人工氣候室、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能把育種周期縮短到只需2年甚至1年的時間。”育種周期縮短,意味著研究目標將由以往的單個目標提升為多個目標同步進行,這樣可把多項技術集成在一個研究成果上,育出的好品種不僅用時短,而且綜合性狀完善。
高度的創新使“茹振鋼小麥科技創新團隊”在小麥育種研究方面走到了全省乃全國的先進行列。目前,該團隊在三個研究層面上勇于探索,敢于領先,那就是巨型小麥育種的專有理論及其技術、雜交小麥培育的專有理論及其技術、超越雜交小麥的新核型品種創育技術。
巨型小麥育種是基于傳統育種的品種創新方法。如“百農矮抗58”就屬于耐密程度上的“巨型”品種,目前團隊培育的新品種在高密度的基礎上又實現了體形的巨大化。
雜交小麥育種采用雜交技術,將不同性狀的巨型小麥進行雜交,使其后代產生超越雙親的優良性狀,從而大幅提升品種的產量和抗性。該技術經大面積生產應用后,可比現在常規小麥品種每畝增產200—300斤。
超越雜交小麥的新核型小麥品種,簡單來說就是已經超越了小麥的界限,實現了多物種遺傳物質的整合,是真正的“超級小麥”。這不單單是轉基因技術,而是通過細胞工程和染色體組工程進行的品種培育新途徑,目前團隊已經完成了理論探討,實現了技術探討的初步成功。
不斷的創新突破和刻苦攻關,使河南科技學院的小麥育種水平步入“快車道”,進入了一個產學研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談及“百農矮抗58”及學校今后科技創新的工作目標,河南科技學院黨委書記牛書成說:"百農矮抗58"代表著我校科技創新的特色和水平,是我校發揮優勢、主動融入,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擔大任、做貢獻的底氣所在!今后幾年,我們將進一步實施"科技興校"戰略,不斷構筑和完善自主創新體系,打造一批像小麥科技創新團隊這樣的獨具特色和優勢的團隊,創造出像"百農矮抗58"這樣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為促進我省國家糧食核心區建設,為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促進黃淮麥區的現代農業發展和民生進步,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