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種玉米測產現在開始!”日前,在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洪祥鎮天泉村的千畝制種玉米示范基地,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負責人一聲令下,專家組立即開始定點取樣、脫粒、稱鮮重、測水分、等現場測產工作……
金秋時節,地處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等地的制種玉米迎來收獲季,滿眼金黃的田間,株株玉米稈壯穗齊,一派豐收景象。當日,為促進河西制種玉米增產增效,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聯合省種子總站、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在武威、張掖舉行河西制種玉米單產及種子活力提升技術規模化應用觀摩研討會,與會代表們先后走進武威市涼州區、張掖市甘州區,實地觀察制種玉米密植單產提升技術示范及不同制種組合增密試驗、富硒玉米種子生產及高效節水、生物降解膜等多項技術集成模式應用情況,并對兩地千畝示范區及增密試驗進行了測產。
經過現場測產、觀摩,專家們一致認為,根據制種玉米母本耐密性及熟性差異,合理增密并與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集成應用,將顯著提高河西制種玉米單產水平及制種企業和農民的效益。現場初步測產結果顯示,在現有制種玉米種植密度的基礎上,畝增600—1300株母本植株,畝均可增產80—150公斤,增產率達23%-29%;示范田畝產最高達701.4公斤!
“這一數據,為制種玉米密植單產提升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樊廷錄說,種子是糧食安全的根基,提高玉米種子產量是夯實種業安全的重要保障。作為全國重要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河西走廊玉米種子產量占據全國玉米制種的“半壁江山”。
為賦能玉米制種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打好種業翻身仗,2022年以來,省農業科學院聯合張掖、武威兩市的農業科學研究院,針對制種玉米產量低、種植密度低、種植成本高、機械化程度低和株型緊湊耐密程度不同等問題,探索采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高度融合等方式,以提高大面積玉米單產及效益為研究目標,深入研究不同母本密度群體大小對不同基因型制種玉米組合單產提升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團隊重點圍繞玉米制種產量與活力協同提升、水資源高效利用、富硒玉米開發等關鍵問題展開了系統研究。”
“我們設置了從每畝4500株到12000株的不同密度梯度,系統分析密植結構變化對產量的影響。”站在制種玉米示范基地的田間,武威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陳麗萍指著金黃的玉米果穗說,“這個組合在畝增1300株的情況下,穗位整齊、籽粒飽滿,田間表現較好,接下來,我們會進行下一步實驗、研究。”
科技創新既是促進制種玉米單產提升的關鍵支撐,也是促農增收的重要驅動力。在張掖市甘州區明永鎮,6.85萬畝制種面積占全鎮耕地的 90.5%,今年產值預計達2.58億元。
“光我們組就種了上千畝制種玉米,制種企業全程開展技術指導,產量穩、價格好,大伙兒越種越有信心。”武威涼州區洪祥鎮天泉村12組組長王大年樂呵呵地說。
村民王特年也接過話茬說:“年紀大了不好外出找活干,現在在家種地還能掙錢。我們村和好幾個制種企業合作,種業公司提供種子,年底收獲了,每畝地產量能到1000公斤以上,一畝地能掙3500元。種植制種玉米比商品玉米收入要高些,每斤能多掙快1元。”
在科技創新促進玉米制種單產提升技術落地的過程中,制種企業也扮演著關鍵角色。張掖甘州區大滿鎮湯家什村的千畝制種玉米示范基地里,甘肅中墾玉種業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劉鵬說:“我們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從整地、播種、去雄到收獲,全程派技術員跟蹤指導,就是要讓農戶放心種、種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