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清鎮市紅楓湖鎮民樂村的120余畝水稻育種科研示范基地迎來豐收,由貴州筑農高科種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筑優鈺禾”“筑優筑農絲苗”等水稻新品種(組合)在此集中展示,預計平均畝產可達800公斤以上。這場豐收不僅驗證了科研成果的實效性,更成為貴陽貴安種業振興的生動注腳。
走進水稻育種科研示范基地,稻田翻涌著金色浪濤,科研人員正在認真采集數據。這里種植的水稻新品種(組合)中,超七成為筑農高科自主研發的“筑99A”秈型三系不育系的衍生品種。
貴州筑農高科種業有限公司水稻科研人員茍成飛介紹道:“今年以來,實驗田內種植400余個水稻新品種(組合)和3000余份玉米材料分區種植,我們通過長期跟蹤記錄生長數據,篩選出適應性強、產量穩定的優良品種。經過科學測產,由筑農高科自主研發的‘筑優系列’品種預計平均畝產可超800公斤。”
水稻倒伏是高產穩產的核心難題,傳統高稈品種易倒伏減產。筑農高科科研團隊歷時十年,利用EMS誘變技術創制出半顯性矮稈基因sdlr5,并應用于“筑99A”不育系選育。該基因使莖稈粗壯抗倒,保留優良性狀,突破矮稈減產瓶頸。其選育的“筑優鈺禾”“筑優筑農絲苗”已入選2025年國家核心展示優良品種名錄。
貴州筑農高科種業有限公司董事、研究員鄧勇表示:“‘筑優鈺禾’品種莖稈粗壯、抗倒伏能力強、耐高溫、結實率高,在貴州、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推廣面積已超100萬畝,成為長江流域乃至南方稻區的‘明星品種’。‘筑優筑農絲苗’在貴州山區推廣種植中,面對低溫寡照天氣仍保持產量穩定,米質優良,市場前景廣闊。”
目前,筑農高科30余個品種通過國家、省級審定,具有矮稈抗倒、優質高產等優勢。企業以“科研+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廣技術,在清鎮、開陽等地建示范基地,統一供種培訓,幫助農戶單產提升超15%,實現科研與生產對接。
筑農高科的突破是貴陽貴安種業振興的縮影。近年來,貴陽出臺18條種業高質量發展措施,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貴陽糧油作物試驗基地有效運行,貴陽市種子檢測機構通過省級考核,全省種業發展高地逐漸成形。截至目前,全市種業企業達54家,34個品種通過國家級審定,170個品種通過省級審定,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品種增至8個。
“目前,企業已獲頒全省首家水稻‘育繁推一體化’許可證,目前公司年生產雜交水稻種子達600萬公斤以上,銷售網絡覆蓋長江中下游及南方稻區并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等國家。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耕雜交水稻、玉米新品種選育,加大科研投入,培育更多優質高產的新品種,推動‘黔系芯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科技力量。”鄧勇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