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黃淮麥區小麥高產目標的主力軍
優良的綜合性狀,使“百農矮抗58”具備極大的高產穩產能力,從而擔任了實現我省小麥增產目標的主力軍。
在“百農矮抗58”的推廣過程中,河南科技學院積極與農業主管部門結合,充分利用社會農技力量,在各地建立高產示范方,通過高產創建,樹立典型,輻射帶動,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涌現出了許多高產典型
2008年5月25日,農業專家對修武縣郇封鎮100畝高產攻關田測產驗收,平均畝產718.2公斤。
2009年6月12日,滑縣劉古鎮200畝高產攻關田實打驗收,平均畝產707公斤。
2010年,焦作市農業局對修武縣小營村和陳村10200畝“百農矮抗58”連片高產示范方測產驗收,平均畝產667.14公斤。
2011年,產量再創新高。6月7日,在臨潁縣王孟鄉的“百農矮抗58” 萬畝高產示范基地,省科技廳組織專家進行田間測產驗收,平均畝產 694.54 公斤;6月10日,新鄉市農業局組織專家對長垣縣蒲北辦事處程莊村村民高廣周種植的7.2畝“百農矮抗58”進行實打驗收,平均畝產788.2公斤,成為當年“三夏”的高產狀元;省農業廳組織專家對修武縣郇封鎮3萬多畝“百農矮抗58”進行田間測產驗收,平均畝產671.6公斤;6月12日,農業部小麥專家組在浚縣王莊鎮5萬畝“百農矮抗58”小麥高產示范區,隨機抽取樣點實打驗收,平均畝產614.2公斤,創全國同等面積地塊小麥高產記錄……
2012年6月7日,新鄉市農業局組織河南省農業廳、河南省種子管理站、河南師范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專家對長垣縣常村鎮大前村“百農矮抗58”萬畝示范方實打驗收,畝產684.55公斤。
據統計,2008、2009年度建立的18個萬畝高產示范基地產量為536—658.9公斤,平均產量597.6公斤。2009、2010年度建立的19個萬畝高產示范基地產量為536—645.5公斤,平均畝產602.9公斤。2010、2011年度建立的16個萬畝高產示范基地產量為583.2—694.5公斤,平均產量620.53公斤。
我省擔負著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根據國家糧食核心區建設規劃,計劃到2020年增加糧食生產能力300億斤。要達到這一目標,關鍵的一點是挖掘我省糧食主產區潛力,做到“中產田變高產田,高產田更進一步。”“百農矮抗58”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以往,在我省小麥生產區域高產田面積不足20%,中產田占總面積的60%—70%,剩下的10%左右為“靠天收”的旱地。自從“百農矮抗58”大面積推廣種植后,從近三年的增產效果看,普遍增產120—150斤,其中大面積中產田普遍由畝產800—900斤上升到1000斤以上,往日千斤以上的高產田普遍增產至每畝1200—1300斤。不僅使焦作、新鄉等小麥高產區的產量上了一個臺階,還對濮陽、商丘、駐馬店等以往的中產區進行了改良,使我省原來80%的小麥中產區升級成為小麥高產區。
省政府重大專項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優秀范例
“百農矮抗58”作為我省首批重大科技專項支持的小麥新品種之一,在短短幾年內獲得了大面積推廣,是我省重大專項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優秀范例,也為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優良品種作用提供了又一模式創新。
2005年,由茹振鋼教授主持培育的“百農矮抗58”以國家區域試驗、生產試驗雙第一的成績通過國家審定。
2008年7月,省政府啟動實施了“百農矮抗58”小麥新品種產業化研究與開發重大科技專項,資助經費500萬元。在全省設立“百農矮抗58”百畝高產攻關田6個,千畝高產標準田56個,萬畝高產示范基地18個,通過分區域輻射帶動,全面提高了我省小麥生產水平和產業化效益,在各個示范區域都產生了轟動效應,帶動種植面積快速上升。
“好品種發揮增產作用的黃金時間一般只有8—10年。省重大科技專項的支持,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使"矮抗58"快速進入黃金發展期,從而創造出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茹振鋼告訴記者,2008年以來,“矮抗58”在省內外每年都有300萬畝到500萬畝的增速。2009年以來,“百農矮抗58”成為河南省第一大小麥品種及黃淮南部麥區的特大小麥品種!據估算,該品種完全發揮實力后,對全省小麥生產貢獻率可達25%以上。
近年來,“百農矮抗58”累計完成了省內外累計1.4億多畝的推廣面積,增產小麥150多億斤,創直接增產效益100多億元!還為種子企業帶來了每年2億元的經濟效益,為形成我省的小麥產業鏈提供了穩固的科技基礎和強有力的市場推力。無論是種植面積、推廣速度、大田連年產量水平,還是對我省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百農矮抗58”都是名副其實的“黃淮第一麥”,為我國糧食安全發揮重大作用,成為全國冬小麥主導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