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學奇 文章來源: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
馬鈴薯青枯病癥狀表現為:植株稍矮縮、葉片淺綠、下部葉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早晚會恢復、4?5天后全株萎蔫死亡。其原因是病原細菌隨病殘體、田間其它感病寄主或帶菌的肥料越冬,由于細菌能在土壤中存活14個月至6年,上述越冬的菌源就成下一年發病的初侵染源。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初侵染源就是潛伏在輕病種薯內的細菌,可隨著種薯的調運四處傳播蔓延。
病菌在田間的傳播主要通過灌溉水、雨水、土壤、昆蟲、耕作等;種薯切塊時切刀不消毒以及中耕、收獲、運輸和入窖貯藏過程中使用的農機具、包裝等也會將病薯所帶細菌傳給健康的種薯塊。高溫、高濕、多雨是誘發青枯病發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特別是雨后轉晴、溫度達30 -37攝氏度 最有利于病害流行,其它如土壤地勢低洼、土質粘重、土壤偏酸或與茄科及其它寄主作物連作易發病,特別是秋季多雨秋馬鈴薯發病較重。
防治馬鈴薯青枯病可采取下列措施:
( 1)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的田塊種植,建立無病留種田和選用無病種薯;(2)實行輪作,不可與茄科蔬菜或花生、大豆等作物連作或鄰作;(3)盡量采用健康小種薯整薯播種,需切塊播種時應用75%酒精進行切刀消毒避免切塊造成侵染;(4) 加強栽培控病措施、配方施肥、施用腐熟有機肥、草木灰;(5)清潔田園、翻曬土壤,適當施石灰降低土壤酸度;(6)防止大水漫澆,田間發現病株立即拔除,病穴施適量石灰以防細菌擴散;(7)合理間套,如間套玉米等;(8) 藥劑防治,對中心病株可用下列藥劑之一:可殺得; 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絡氨銅水劑500倍液;加瑞農;多寧等藥濟進行噴淋或灌塘防治,7天一次連續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