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科技報
早秋馬鈴薯是一種較好的秋播作物,生育期短,糧菜兼優,但其也有高產障礙,主要表現在:播種季節正逢秋雨季節,之后氣溫高,高溫多濕極易導致爛薯缺苗,此外有的年份晚疫病危害比較嚴重。因此,要獲得秋馬鈴薯高產,在栽培上要根據早秋馬鈴薯的生產特點,抓好各個技術環節。
選薯與選種。早秋馬鈴薯的種子宜選用春馬鈴薯中的小塊薯。種薯貯藏在溫度較低、通風的地方,以緩解退化,保證秋播出苗整齊。早秋種馬鈴薯必須選用抗逆性強、耐高溫干旱、休眠期短、結薯早、抗腐爛的早中熟品種,如東農303、費烏瑞它、中薯4號、魯引1號、克星4號等。
切薯與處理。切種薯要采用無菌、無污染的利刀,切薯前最好用開水燙洗一遍。切薯從種薯頂部縱切,打破頂芽,然后根據芽眼分布情況每塊保1-2芽,薯重25-30克,為避免刀口傳病,須在播前3天切塊并用新鮮、干凈草木灰保護切口。
浸種與催芽。種薯催芽可及早解除休眠、促進發芽,使播后出苗整齊,提高產量。馬鈴薯秋播必須進行催芽。在播前30天,對薯塊用85%赤霉素1克加水100公斤的溶液浸種15分鐘,然后用濕沙催芽,對催芽后種薯,在常溫下煉芽10-15天,確保全苗。
整地與施肥。栽培馬鈴薯以中上肥力的疏松沙壤土為佳。為滿足早秋馬鈴薯對土壤養分的要求,有利塊莖的膨大,前茬作物收獲后,要深耕土壤20厘米以上,并細耙2遍,做到地面平整,上虛下實。同時結合整地,要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腐熟人豬糞1500公斤、45%硫酸鉀復合肥50公斤或專用復合肥50公斤,將以上肥料充分混勻后,開溝條施,并覆土。
播種與密植。早秋馬鈴薯播種期應在“立秋”后。播種過早,溫度高幼苗徒長細弱;播種過遲,生育期受霜期限制而縮短,產量低,應視當地氣候力求早播。早秋馬鈴薯生育期較短,單株產量較低,應適當密植,一般每畝5500-6000穴,用種量160-180公斤,寬行窄株,行株距為40厘米x25厘米。播種后在廂面上要加蓋稻草或青草保濕、防雨、降溫,確保盡快出苗。
中耕與追肥。出苗后及時中耕,結合中耕,適施氮肥,一般每畝施5公斤尿素澆施。葉齡6-7葉期,看苗施好追肥,做到旱時灌好跑馬水,雨天防漬水。早秋播馬鈴薯苗高15厘米左右時要結合中耕,進行適度培蔸,特別在暴雨過后,要及時排水、松土、培土,增加土壤通透性,并減少馬鈴薯暴露發青現象。
防病與治蟲。馬鈴薯一般較少發生病蟲危害,播前要防治好地下害蟲,可選用48%樂斯本或穗豐1000倍液噴施。播種覆土后每畝用90%禾耐斯50-60克對水100公斤均勻噴霧,防除雜草。各生育階段,如發現蚜蟲危害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1500倍液等,全株均勻噴灑。對晚疫病可用72%克露700-800倍液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