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生產中,約90%的食用作物依靠種子繁殖。借助人類采收、儲藏、調運和年復一年地大量播種,使得像小麥腥黑穗病、棉花黃萎、枯萎病、水稻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等能夠依靠種子傳播的病害大行其道,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就整個農業生產環節而言,種子階段是作物群體最集中,耐受能力最強也最容易處理的階段,而病原物或害蟲方面可能是唯一的存活途徑和比較脆弱的階段。所以,多年來就有在播種前將種子與草木灰、農藥、菌肥相拌的增產措施,現在采用科學的配方和機具給種子包衣,它首先是針對種傳病害的,使用無病種子是防治種傳病害的唯一有效方法。
作物苗期,各種組織和器官比較幼嫩,容易受到病菌和地下害蟲的侵襲,另一方面苗期早發、健壯又是整個植株生長的基礎。無論是防治苗期病害,如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炭疽病和爛種、玉米絲黑穗病、玉米苗枯病等,還是防治早期就可能發生的白粉病、銹病、紋枯病和多種地下害蟲,通過藥劑拌種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它的優點是省時、省藥、省工和減少污染。
除了農藥以外,用適量的化肥、微肥、菌肥、生長素拌種,可以促進早出苗、出壯苗,取得顯著的增產效果。對豆科作物進行根瘤菌拌種是提高豆科作物產量的一項有效措施。
拌種或種子包衣已經成為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以及部分蔬菜不可或缺的技術,只是在不同地區,針對不同作物、不同病蟲害和不同的土壤肥力,須采用不同的配方。如小麥播種時采用三唑酮等三唑類殺菌劑進行拌種或種子包衣,可有效控制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黑穗病、白稈病等多種小麥病害,具有一藥多效、事半功倍的作用;磷酸二氫鉀溶液、硫酸鋅溶液、硼酸或硼砂溶液、鉬酸銨溶液、硫酸錳水溶液、硫酸銅等都可以浸種,以增加小麥生長前期的營養。花生、大豆等春播豆類用種子種量0.1%的50%甲基硫菌靈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種子重量0.2%的50%辛硫磷乳油拌種。(作者:肖悅巖 系中化化肥高級顧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