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貯藏是甘薯生產的重要環節之一,實現安全貯藏,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筆者近年來立足于農戶小規模貯藏,以提高甘薯本身的抗病性入手,進行了農業防治與貯期管理相結合的綜合防腐技術探討,使甘薯貯藏3~5個月后的腐爛率由傳統貯法的50%左右下降為10%,大大減少了病害的發生。
一、綜合防治主要病害我國發生普遍的甘薯病害主要有黑斑病、根腐病、莖線蟲病、軟腐病等。
1.繁殖無病種薯是基礎。帶菌種薯、秧苗是各種病害侵染的主要來源,繁殖無病種薯,培育無病壯苗是實現安全貯藏的基礎。采用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征的春薯健康秧苗,建立留種田。收獲的種薯,在收、貯、運和第二年育苗的過程中,時時注意選留薯形、皮色、肉色、無病癥的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征的薯塊,進行提純復壯,可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2.輪作倒茬。甘薯與花生相互輪作,能顯著減輕病害發生。也可與玉米、高粱、谷子輪作,隔3年不種甘薯,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3.壯苗早栽,加強管理。我縣主要栽培春薯,早育苗、育壯苗、適時早栽可以提高甘薯的抗病力,增施磷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機肥,能使甘薯的抗病力增強。
4.適時收獲入窖,防止霜凍。甘薯收獲過早影響產量,收獲過晚則薯塊易受凍害。一般而言,氣溫穩定在15℃時甘薯停止生長,此時應開始收獲,到氣溫12℃時入窖結束為好。當氣溫降至9℃時薯塊受冷,在貯藏期間易感病害。據實踐經驗,華北地區在10月13~23日時收獲,適溫腐爛率很低,收獲越晚腐爛率越高。收獲時選擇無風晴暖天氣,上午收刨,在田間晾曬2~3小時,下午入窖。當天收刨當天入窖,防止薯塊受凍。收刨及入窖時要做到輕刨、輕裝、輕運、輕放,最大限度地確保薯塊、薯蒂及表皮的完好,在貯藏中可以減少爛薯。
二、嚴格對薯窖消毒甘薯貯藏用的井窖,選在地勢高,土質硬,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建造,在收獲前半個月建好。窖深一般4.5~5米,窖膛上土層厚度2.5~3米。薯窖最好用新窖,若用舊窖,可將窖壁及窖底刮去3~4厘米,露出新土,并在窖底撒上一層細沙,然后用硫磺50克/立方米熏蒸1~2天。
三、加強貯藏期管理
1.薯塊挑選。入窖薯塊宜為紡錘形或卵園形的短薯塊,并達到“七無”,即無病、無蟲、無溝、無傷、無露頭青、無凍、無水浸。塊重以200~800克重為好。過大和過小的薯塊應另處保存,留作它用。
2.薯塊消毒。貯藏期間較常見的病害主要有黑斑病和軟腐病。(1)黑斑病:俗稱黑疤、皮疔等,它的存在與環境溫度、濕度有關,在15℃以上時發病較重,春薯比夏薯發病重。據調查我縣貯藏戶:貯藏時病塊率達10%左右,最高的達到90%以上。(2)軟腐病:俗稱水爛,軟爛,由傷口處發生,在溫度15℃~23℃,相對濕度75%~84%環境下易發生。一般采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釋液或50%多菌靈膠懸劑500~800倍液潑澆薯塊消毒處理。
3.分類入窖。入窖時要做到春、夏薯分開;不同類型分開;中、大型薯分開。據實踐經驗,為便于出入窖,可將入窖薯塊裝入尼龍繩大眼網袋(15~25公斤/袋),層層碼放。如散放入窖,薯堆四周應離窖壁20厘米以上。薯堆底層放一層秸稈,中間放置秸稈以利散濕通氣。
4.貯藏量。鮮薯的貯藏量一般應占整個薯窖容積的70%左右。
5.貯藏前期。入窖后一個月內為貯藏前期,以通風、散濕、散溫為主。薯塊呼吸旺盛,窖內溫度可達20℃,相對濕度90%以上。打開窖口,進行通風降溫散濕。據實踐經驗,入窖完畢在薯塊頂部覆蓋3厘米厚的柴草,進行吸濕,幾天后撤換。隨氣溫下降,當窖內溫度自然降至14℃~15℃,相對濕度85%時進行封窖。貯藏戶可以通過溫濕度計測量掌握窖內溫濕度,爭取主動管理。方法是:用細繩將溫濕度計從井口伸入井底,10分鐘后取出觀察,當溫濕度高于要求時,增大通風量和通風時間。在整個貯藏期間每隔15天觀察一次。
6.貯藏中期。此段時間以入窖一個月至立春止,外界氣溫最低,以保溫防寒為主。此期窖內溫度應不低于10℃,保持在12℃~14℃合適。當窖溫穩定在14℃時,即可封閉窖口。在氣溫降低后,井窖內膛寬大頂部蓋土較薄的,還要進行覆土,采取一層草一層土的方法保溫與防寒。
7.貯藏后期。此期以立春至出窖止。氣溫回升,病菌開始活動,薯塊抵抗病害能力下降,如窖內出現過冷害,薯塊易發生軟腐病,會加速腐爛。因此這個時期以穩定窖溫為主。此期窖溫保持在11℃~13℃合適。當氣溫升至11℃時,打開窖口,進行通風換氣,并進窖進行檢查。如發現薯堆表層有個別腐爛,可取出爛薯,繼續貯藏;如果薯堆內外爛薯較多,不能繼續貯藏,應及早處理。
8.分批出窖,確保安全。窖藏薯塊要有計劃地分批出窖。出窖時,天氣要無風晴暖,氣溫高于9℃,以免薯塊受凍。出窖時要輕拿輕放,盡量保護薯皮不受傷害。(易縣農牧局 郝志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