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9月18日至19日,由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指導、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農作物轉化體性狀對比試驗現場觀摩活動在河南省新鄉市成功舉辦。這是今年繼吉林公主嶺、四川彭州、湖北漢川“三站”后,作為年度“收官之作”的一次重要觀摩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性狀研發單位、種業企業、生物育種投資機構及農業轉基因檢測機構等代表,共同見證了農業生物育種領域在種質資源創制、新品種培育和檢測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最新進展與成果,讓對比試驗“看得見”、檢驗檢測“信得過”、科普普及“帶得走”。
本次觀摩活動共匯集了35份生物育種材料參試,涵蓋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這些材料不僅展現了良好的抗蟲性、除草劑耐受性等傳統性狀,還涌現出一批高產、高油、矮稈等新型性狀的生物育種材料,為產業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此外,結合田間展示的生物育種材料,本次觀摩活動還展示了轉基因分子特征高效解析、核酸蛋白特異性檢測、精準定量標準物質、轉化體定向溯源系統、環境安全評價、生態安全監測控制等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共32項,均得到農業生物育種重大專項支持,實現了科學研究與產業應用的深度融合。
據了解,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從新基因、新性狀發掘,到新型轉化體創制,再到新品種培育的完整產業化鏈條,實現了生物育種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相互賦能,穩步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此次現場展示的優良轉化體,不僅有表現優異的抗蟲或耐除草劑等性狀,更有一些產量或品質性狀改良等契合產業亟須的新性狀,讓人眼前一亮,這正是科技創新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
目前,我國生物育種技術突破積厚成勢,已獲批59個自主轉化體,多基因復合、基因編輯、品質改良、抗旱耐鹽堿等新技術、新產品加速涌現。種業企業對優質轉化體的需求呈“井噴式”增長,強力拉動技術加速向產業轉化。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國家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的關鍵節點,現場觀摩活動搭建了“曬成果、驗實效、促合作”的權威平臺,讓真正有競爭力的轉化體“脫穎而出”,讓產業鏈上的“斷點”加速“連通”,為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種業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農作物轉化體性狀對比試驗歷經3年,完成從“破題探索”到“提質擴面”再到“全面升級”的蛻變。第一屆搭臺唱戲,第二屆提質擴面,第三屆系統升級,擴大了試驗規模,拓展了展示維度,豐富了觀摩形式,共吸引1600余位代表參與,已促成37家研發單位與116家種業企業共144項現場簽約,已逐漸成為業內最具影響力的平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