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汪彤)10月17日,武漢市江夏區五里界街道李家店村,湖北首個國審節水抗旱稻“琴旱優651”測產進行。經專家組實測,該片節水抗旱稻田平均產量為493.04公斤/畝。
節水抗旱稻是通過整合現代水稻與旱稻的優良特性而育成的新型栽培稻品種。與一般水稻比,節水抗旱稻可節水50%,節肥30%,草害更少,畝產可達500至700公斤,可在旱地、撂荒地、山坡地種植,極大拓展水稻種植空間,成為國內水稻育種研究熱點。
武漢市江夏區五安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易安強介紹,測產田塊高低不平,土壤又干又硬,沒有水源,以前根本不敢種水稻,從去年開始種植節水抗旱稻,第一年畝產450公斤,今年平均畝產493公斤。
湖北大學節水抗旱稻團隊責任人付冬博士介紹,2023年到2024年連續兩年在襄陽老河口張集農場連片兩千畝旱播旱管種植,全程無淹水灌溉,表現出生育期適宜、抗旱能力好、結實率高、抗倒伏能力強的特點。目前,該品種經湖北農發種業集團推廣,已示范種植近兩萬畝。
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副主任劉毅指出,節水抗旱稻能大幅提高邊際土地利用效率,還能減少勞動力投入和面源污染,對盤活閑置耕地、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它不僅成為破解撂荒地復耕與生態治理的“金鑰匙”,也為生態農業鋪就綠色基底。
數據顯示,水稻田甲烷排放量占我國農業碳排放量近1/10。節水抗旱稻與普通水稻相比,可以減少90%的甲烷排放。如果未來也開展碳交易,對農民來說,又多了一筆增收渠道。
目前湖北已培育4個節水抗旱稻品種,總推廣面積約50萬畝。付冬團隊計劃通過節水抗旱稻與優質稻雜交,進一步改良節水抗旱稻大米的品質,讓好種更好賣,提高農戶種植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