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海十年一個輪回,玉米種植密度在稀植與密植之間搖擺。掖單號玉米出現以前,玉米種植密度只有3000株/畝,掖單號玉米出現標志著緊湊型玉米時代到來!玉米種植密度提高到5000株/畝。
進入1990年代,以農大108為首的P群大行其道,種植密度又下來了。育種界也在思考:稀植也能高產,種那么密干什么?高密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倒伏、病害、禿尖等。
2000年以后,958強勢回歸,335橫掃東北,又殺回黃淮海,黃淮海進入高密與稀植并行時代,類958還是類335,Reid/黃改還是SS×NSS,土×土還是洋×洋,育種界在二者之間搖擺。
2010年以后,登海種業走出了土×洋之路,DH605開始發力,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沃玉3號更進一步,成了賣鮮穗,地頭交易的首選。
2015年以后品種井噴,總體來講還是BNS/黃改/黃旅/Reid??P群模式。模仿,打擦邊球,修飾育種嚴重,品種高度同質化。三千萬公司猛增,大家都想多快好省出品種。為了提高抗性,為了拉長生育期,不進行系統研究,胡亂導入P群或熱源。登海院長早就認識到,P群或熱源是把雙刃劍,比例不合適會出大毛病。

2015年以前玉米品種一直很穩定,一個958連續推廣20年,年度間差異很小。2015年以后嚴重結實不良現象頻發,亂象叢生,為了息事寧人,一律歸咎于氣候因素。從2015年以后突然變“天”了?!種田大戶哭天喊地的視頻頻現網絡,專家創造了“高溫熱害”一詞,糊弄老百姓。抗性育種,不抗不良環境為什么能通過審定,審定一個品種不是一年的事,3-4年,審定期間沒有問題,一種到農戶地里就出問題?李建生教授說“高溫熱害”是個偽命題。只要玉米出問題,都是品種問題。
農民的哭聲和眼淚是對育種人和育種老板的良心拷問,育種人、老板,只要干種子,就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如何服務三農?種子出了問題,琢磨如何對付老百姓,這樣的公司只能走向滅亡。田貴軍老師的VK之路走的很穩,堅持Reid/黃改之路,不盲目加入外來系,年推廣面積大于1000萬畝,經過考驗的自交系才有目的有步驟地導入,循環改良,不斷提高遺傳增益。VK的12個品種在河北推廣,從未出現大毛病,更不會出現各種怪象。
MY73在爭論中成長壯大,成為黃淮海第一大單品,其擴張勢頭未減,類MY73品種迅速跟進,加密又成了熱門話題。河北省單產提升計劃,MY73是首選。玉米是C4作物,光能利用率高,靠群體提升單產是提高玉米產量的不二法門。美國育種家史高特對我們講:美國育種界也走了二十年彎路,追求稀植大穗。黃淮海生育期只有100天,灌漿期只有20-27天,密度降得再低,果穗也干不過東北和西北,只有靠加密來提高玉米單產。
筆者從2015-2017連續三年在鶴壁程相文老師地里進行高密試驗,從5000株/畝到10000株/畝,2018年又在河北容城李建民老師試驗地安排高密試驗,5000-10000株/畝。從2015年-2025年,連續11年安排高密試驗,主要試驗地在高邑。在黃淮海,沒有特殊管理,與農戶大田施肥持平,從5000-10000株產量呈拋物線型。從5000-7500株/畝,呈上升趨勢,7500-10000株/畝,產量開始下降。

2024年河北高邑試驗基地,乙禾7511(東興8號)7411株/畝,1434.696kg/畝,創造了我們的最高單產紀錄。畝施60kg(1.5袋)住商復合肥,未追肥,面積1.27畝,眭立文、張連須地塊。河北冀農公司王建民帶著楊紅業和韓福祥,一眼便盯上這個組合,又鉆進地里,仔細測密度,打開果穗,認真觀摩,認為將創高產記錄。收獲脫粒時寧夏紅禾種業許軍總經理參與,拍了照片,帶走樣棒。該組合母本NSS×men;sota13二環,父本,南美幾個系復合選系,一種全新雜優模式,讓人耳目一新。

有識之士,育種界的覺悟者,劉占文博士、竇秉德博士、薛光輝老師、康同五老師、余潘鎖老師等洞悉高密的重要性,但加密受諸多因素控制,不是育種家一個群體能決定的。
種質資源
沒有耐密種質,搞不出耐密品種。耐密需要四個條件:
1)具有Br2(致矮基因),提前表達,控下不控上,底盤低(吳春來語),密度增加,株高穗位一條線,不起伏,這樣才能增加抗倒伏能力。李少昆教授團隊創造的玉米高產記錄品種首先能把穗位控住。密度大于5500株/畝,穗位呈拋物線型,抗倒解決不了。

2)高密下能正常吐絲散粉,結實良好。株型結構合理,棒三葉寬大肥厚,穗上節間長,桿細,上三葉葉向指小于35度,旗葉更小,大于5500株密度清秀通透,陽光能打進來,光合作用不受影響。
3)高密下不出毛病,高密郁閉,結實不良,病害加重,倒伏嚴重,那就沒法加密,“抗性即產量!”首先是耐密。
4)對光溫不敏感,具有廣適性,年度間差異小。
地力與肥力
李少昆教授一再強調,生產500Kg玉米需:
22.8斤純N-----折45%尿素50斤;
7.8 斤純P-----折46%二銨17斤;
22.5 斤純K-----折60%氯化鉀38斤。
大部分農戶施底肥20-40Kg(0.5-1袋),不追肥,不是不想追肥,而是沒有追肥機器,無法開溝施肥,雨后撒施,吸收率只有15%,浪費嚴重,污染環境。
播種機嚴重滯后,60cm等行距,如果是枝繁葉茂品種,大喇叭口已封壟,根本進不去人,即使有機器,開溝施肥會嚴重傷葉。投入少,化肥少,無法加密。
生產成本
種子公司算經濟帳,種子論粒賣,每袋4200粒,比裝5500粒成本大大降低。4200粒,如果不能及時澆水,麥秸麥糠多,影響出苗。一般貼茬播種,畝出苗率80-90%,有的品種裝4500-4800粒,一般保苗密度3500-4000株/畝。播種密度60*28cm。

播種機械滯后
60cm等行距,沒法調整,小行距,等行距,大株距,密度上不來,不能增加密度。
育種家的難題
地頭交易,賣濕糧,穗軸越粗越好,脫水越慢越好,不追求籽粒產量,這就給育種工作者出了大難題。黃淮海玉米種植密度問題爭議很大,有一個觀點比較趨于一致:5500株/畝是密度極限。

我們上學時講合理密植,那時的合理密度是3000株/畝,美國玉米年增加40株,100年增加了4000株。我們認為,以目前的育種水平和種質資源,黃淮海密度可增至6000-8000株/畝,單穗重150g左右,但農機具,栽培措施必須跟上,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單季玉米可以,下茬小麥,接茬很緊,不好操作。黃淮大部分地區雨量充沛,澆蒙頭水,一次齊苗,不再澆水,拔節以后,農戶習慣澆大水,多戶共用一個水井,輪流澆水,澆幾個小時有規定時間,延長時間搞滴灌,不好操作。(羅志強 尚天祥 郭慶辰河北乙禾種業公司 供稿)
小編說:極端氣候頻發,黃淮海地區玉米種植密度爭議不斷。如何定密?關鍵還得看科學。不少種業公司在推出品種時,是否真扎實做好了密度試驗?試驗數據從不騙人——每一個品種都應有其最適種植密度。公開數據、合理推廣,才能以“不變”的科學應對萬變的天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