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樂明凱)近日,第十三屆全國小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大會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辦。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基因組與分子育種等相關主題,開展學術交流討論。大會集中展示了我國在小麥種質資源、基因挖掘、技術創新及品種培育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
中國作物學會秘書長、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介紹,近年來我國小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技術研究水平持續提升,已躍升至國際第一方陣,在部分領域有引領國際的發展趨勢,展現出強勁的創新力。中國作物學會作為推動我國作物學科發展的重要力量,將持續為小麥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搭臺賦能,全力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優質的創新舞臺,推動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旭回顧了我國小麥基因組學研究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的發展歷程。他說,近年來我國小麥研究取得多項成果,不僅培育出一批高產抗病新品種,也在國際學術界發出強有力的“中國聲音”。但當前仍存在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之間脫節等問題,應加強系統性和跨單位合作研究,進一步聚焦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本屆大會設置特邀報告、專題研討等多種交流形式,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前來探討小麥研究新方向,內容涵蓋小麥及其近緣物種的種質創新及其育種利用、麥類作物多組學與進化、株型改良與高產育種、優質基因發掘與優質育種、新技術開發與利用、抗逆基因發掘與抗逆育種、抗病基因發掘與抗病育種等專題。同步舉行了期刊論壇、女科學家論壇、基因組快速育種座談會、研究生論壇等活動,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