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屆熱帶作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國際會議在海南三亞舉行,來自中國、泰國、巴西、法國、剛果(布)等14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國際熱帶農業中心聯盟、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等國際組織的10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深度探討如何攜手推動全球熱帶農業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熱帶地區作為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支撐著全球約70%的陸地物種,孕育了天然橡膠、香蕉、木薯等關鍵戰略物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顯示,熱帶作物貢獻了全球約50%的食物熱量,是138個熱帶(亞熱帶)國家25億人口的“糧袋子”,更是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物安全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因寶庫”。
然而,這一珍貴資源正面臨嚴峻挑戰:氣候變化壓縮部分熱帶作物適宜種植區、生物入侵威脅野生近緣種、技術與數據壁壘阻礙國際合作。
面對熱帶作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復雜需求,中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副主任王瑞丹介紹,中國作為全球種質資源保護的重要力量,堅持“開放共享、互利共贏”。依托國家熱帶作物種質資源庫,該中心著力構建全球協同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打造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推動國際規則與標準互認,聯合國際組織制定種質資源惠益分享、數據跨境流動等規范,為國際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截至2025年,我國已建成38個國家級熱帶作物種質資源圃,為全球熱帶農業創新提供了關鍵支撐。
作為國家唯一的全省熱帶島嶼省份,海南肩負著建設國家南繁硅谷和熱帶農業科學中心的國家重任。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家保表示,依托國際自貿港的區位、制度和開放優勢,海南正全力暢通“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通道,搭建全球熱帶農業合作網絡,推動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邁上新臺階。
面對共同挑戰,海南省科技廳副廳長談戈呼吁加強全球協作,倡議共筑保護網絡,建立開放、透明、互惠的全球資源共享機制;共促科技創新,聯合攻關熱帶作物重大科學問題,海南提供一流科研平臺加速成果轉化;共建交流平臺,支持高水平國際會議,建立常態化合作網絡與人才聯合培養機制。
“熱帶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泰國國家農業研究發展局局長維查恩·英格里薩旺認為,本次會議為促進熱帶植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的國際合作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多年來,泰國國家農業研究發展局一直積極與國際研究機構建立伙伴關系,與中國的合作涵蓋了植物育種、基因組學和種質數據管理等領域,共同推動了抗逆性強、高產且適應市場需求的作物品種的研發。希望中泰雙方能夠持續構建開放、協作、可持續的研究生態系統,以增進全球對熱帶作物種質的理解和利用。
面向世界熱區,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已與50余國科教機構、16個國際組織建立穩定合作,在全球熱區實施項目649項,惠及105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李積華稱,為推動全球熱帶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未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將進一步強化與國內外農業科教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協同協作,通過“三個聚焦”推動全球熱帶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聚焦種業核心技術攻關,強化熱帶作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培育“突破性”新品種,提升熱區糧食和重要物資的自給能力。二是聚焦特色產業升級,依托優良品種、標準化種植技術、精深加工技術示范推廣,助力熱區特色產業提質增效。三是聚焦綠色技術融合,同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生物綠色防治、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綠色技術模式,守護熱區生態屏障。
各國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在全球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風險加劇的背景下,唯有以科技創新為支點、國際合作為杠桿,方能撬動熱帶農業的發展潛能,筑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存根基。海南作為中國深化熱帶農業國際合作的門戶,正成為這場全球行動的重要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