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看十年前工作資料感慨良多,想著寫一篇對比小文,從自己的視角看看國內玉米種業十年發展,希望給各位老師一些啟發。
2013 年 7 月 - 9 月我有幸參加了農業部首屆(也是最后一屆)農作物種業赴美培訓班,和其他 23 名同學一起赴美國學習。那時我剛剛從中國農大玉米中心陳紹江老師課題組博士后出站,國內種業在 2011 年農業部 “8 號文” 的指導下,呈現出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發展局面,資本進入,很多文章、講座都在介紹國外商業化育種體系、國外種質資源、國外育種技術,爭論也相當激烈。
培訓班學員來自于當年國內標桿種子企業,培訓目標旨在培養種業企業中青年骨干,為未來國內種業發展儲備人才。
在中國種子協會的專業組織,以及和美國種貿協的細致溝通協調下,培訓內容安排的非常全面系統,包括種質資源、育種理論、方法流程、生物技術、數據管理、植保、種子檢驗、生產加工、種子推廣、農場經營等等,幾乎涵蓋種業全產業鏈。
授課老師也非常專業且務實。培訓班還多次安排參觀學校和企業育種基地、實驗室、加工廠、制種基地、大農場、展會……為學員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2011年冬
同學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勁頭,每天白天上課,晚上一起討論學習心得,輪流寫總結。十多年前還是 iphone4 的時代,微信還未普及,國內種業差不多是全方位的落后。當時國內種質資源更匱乏,春玉米區先玉 335 還是王者,迪卡 516 和 517 還未審定就引起高度關注。而京科 968、良玉 99 等品種才剛剛開始推廣。
Haullauer 先生講授數量遺傳學和群體改良,雖然聽的云遮霧繞,但仍感嘆BSSS 群體可以幾代人堅持循環改良,選育出 B37、B73、B104 等優秀自交系。美國種質如此豐富,卻還在開展 GEM 計劃擴充種質資源。
在國內還是大單品主導市場的時代,某公司在美國一個州就有 70-80 個產品,全美同時管理超過 500 個產品(品種和性狀的組合)。看到高密育種的材料,聽大農戶評論兩家知名種企種質耐密性優劣,大家爭論高密度育種和種植在國內能否實現,是否適合。
當時國內幾乎沒有企業系統地做多點測試,能進行專業測試的企業,和極少數擁有小區播種機和收割機的單位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國內小區機械完全依賴進口,仿佛只有爭取到財政項目才能購買,而且買了也未必能用起來。而愛荷華州立大學農場就有完整的育種材料種子加工設備(單穗脫粒機、種子清選、果穗烘干倉等)和小區播種機收割機,甚至農場還有人造冰雹設備,驗證材料抗性。
一個企業育種站 240 畝育種材料并管理幾十個試驗點 85000 個小區只需要 7 個人。我還記得某次吃飯時一個小區機械生產企業的老總暢想他們未來的小區播種機可以由人坐在電腦前操控,機器自己在試驗農場里馳騁,那種羨慕嫉妒恨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
育種技術產業化應用差距更為直觀。大家聆聽轉基因技術來龍去脈,聽某企業分享回交轉育技術關鍵點,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國內轉基因玉米種植未來發展路徑會那么“出乎意料”。當時國內學生普遍還在跑大板膠,而人家研究生做日常試驗就可以使用工作站,看到企業里的全自動實驗室和某公司的種子切片機高通量工作更是大為震撼。
記得有老師說,“這個差距可能國內三十年也趕不上……”唯一一點安慰是在 PI Station(引種中心)有同學請教單倍體技術時,老師建議我們可以咨詢中國陳紹江教授……,真的狠狠自豪了一把。
不過,當我們感受到美國玉米帶集成了比中國東北更肥沃的黑土地和類似西北充足的光熱資源,淺淺意識到中國和美國自然條件并不完全一樣,中國農業和種業也許會走出一條更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聽到頭部企業談論 GS 也是剛剛開始,還有很多挑戰時,感覺也許頂峰也并非那么高不可攀,伴隨時代發展,一切都有機會。
十多年過去了,當年培訓班的同學有的成為了優秀育種家,有的成為企業領導者或高管,有的成為企業技術專家,有的成為行業主管部門的中堅力量,有的回歸科研單位成為優秀科學家或科研領導。而我在十多年中,堅持探索如何建設一個走得通有成效的玉米工程化育種體系,也收獲了很多老師滿滿的支持和認可。
近兩年國內大品種排行榜上逐漸被國內自主選育品種主導。不少育種家老師做出了有價值的種質改良和融合創新,在市場上越來越多看到種質創新的成功案例。
國內種質已不再是那個進行 DNA 分析只能分 6WC、4CV、Z58、C7 四個亞群的時代,很多種質創新案例甚至吸引國外企業關注和解析。新銳恒豐這個小小的團隊更是引導并撬動了國內資源合規共享和收益分享。
更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會質疑中國玉米單產數據的準確性,“為什么那么低,周圍的都比這個高”。我們不質疑國家統計數據的權威,但也許是因為大家身邊高產的記錄更多了,種植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
從西北、東北到黃淮,種植密度顯著增加,部分地區有些品種的種植密度更是達到5500-7000,甚至更高。今年聽說隴東半山區也要種更密的品種。當年關于密度的爭論似乎已經有了答案。
相比十年前需要到處打電話、開著車滿地找試點的情形,現在國內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測試點網絡,部分試點做的還相當專業有效。
育種機械設備在多個單位共同努力下(當然也是進口高昂成本的驅動下)快速迭代,種子處理、烘干、分裝都可以找到解決方案,國產小區播種機購買成本從 200-300 萬元降到 10-20 萬元,國產雙小區收割機也很快會跌破百萬門檻。
今年發現有些試點居然自己配了小區播種機,還在嘗試用無人機查苗。頗有“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覺。當年拿 ipad 記錄數據都要被拍照片留念,現在絕大部分老師至少在用 WPS app 記錄數據了吧,育種軟件更是多家爭鳴。

▲2011年冬在玉米中心南繁基地實驗室第一次用iPad記錄數據
國內育種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DH技術在玉米育種中的應用已經非常普及,成為了一種平臺技術,再也不需要論證他的有效性,并跨入其他作物領域。國內有了自己的高通量全自動實驗室,分子檢測成本大幅下降,技術應用門檻越來越低,分子育種技術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
國內多家單位已經開始積累數據,對GS技術躍躍欲試。檢測企業甚至開始拓展海外業務。轉基因玉米種植有序放開。玉米相關基礎研究已經穩穩站在世界前列。
各地土地流轉加速,大戶跨區購種已經成了市場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以前農戶跟你講棒子要大,現在越來越多種植戶跟你談產量了。前些天有位種植戶大姐還給我詳細講了她附近無人機打藥是怎么一步步提升性能、降本增效的。種植端變化比我們想的還要快。
當然,我們仍有差距。玉米種植面積與國內經濟發展高度相關(見圖3),伴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玉米面積增加,一些企業抓住發展機遇取得不錯的成績。近年在種植面積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行業必然內卷,那就需要苦練內功,實實在在增強競爭力,不是說偉大的企業都誕生于冬天嗎。

▲國內不同年份玉米面積
品種成果轉化仍要面對漫長的選擇鏈條,有文章說轉化率不到 40%,我看更低。一個品種經過育種家、產品經理、公司領導、銷售經理、經銷商、零售商的逐層遴選,才能到種植戶,每個節點都會有主觀因素影響。
很多好品種在這樣漫長的選擇鏈條中沉默了。很多育種家老師講品種如何被發現如何推廣起來的過程,都像是玄學;有的老師告訴我,品種都有他的命運。但真的合理嗎,有沒有解決方案呢。
國內研發投入、資源分散的局面并沒有顯著改善。很多企業并沒有找到持續增長的路徑和方法論,仍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長。國內的并購大多還是財務層面的并購,并購后各子企業仍獨立發展,并沒有進行深入的1+1>2的資源整合,更有整合后又分開的情況。
我大概估算了國內玉米種業研發投入的情況,沒有官方數據,不是特別準確,僅供參考。玉米種業市值約 330 億(按種植面積6.7億畝,零售價每畝平均50 元計算),其中種子企業收入占比 60% 約 200 億,研發投入強度按 7%估計,同時考慮財政支持,總計約 18億。
在總投入中扣掉審定費用,每年審定支出按近幾年報審品種數量估計,每個品種審定費用 10-20 萬,約 4 億。直接用于育種支出約 14 億。而從事育種的單位大于 500 個(按品種審定申請單位和選育單位估計),平均每個單位育種支出小于 300 萬。我把國內育種研發體系類型劃分為三種:項目組、微體系和完整體系(見下表),大部分團隊仍處于項目組模式。資源的整合只能靠并購嗎?

▲國內育種研發體系類型
有些資源原本很好的企業建設研發體系,并沒有尊重和深入研究行業底層邏輯,沒有抓關鍵要素,反而傾向于學習表面的規模、流程和架構。架構流程根本上是為了高效管理可持續發展,具體怎么配置要因企而變因發展階段而異,不能“削足適履”,學習別人更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盲人摸象”。
總書記說“核心關鍵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了討不來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一樣道理。路總歸是要自己走的,真心希望更多國內企業能走出來,走出一條自己的持續創新發展之路。
雖然差距不可否認,但我相信如今國內玉米種業的發展應該已經遠遠超出了同學們當年的預期。好多“三十年追不上”的目標都在十年內實現了。玉米種業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我們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更離不開這么多種業人的共同堅守!努力吧,十年后誰知道會是什么樣呢?
郭婷婷2025年7月24日于西柏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