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機器人、3D打印、大數據和AI等前沿技術逐漸滲入農業,農業科技企業正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興力量。它們不僅是硬科技代言人,更是年輕企業家創新力、區域集群力量、資本市場推動力、國產替代加速度的集中體現。
特別說明:
1.這里主要是民營企業的較量,所以不包括國有控股企業。同時排除巨頭下屬子公司。
2.也不包括長期以來沒有披露上市計劃的企業。
3.企業成立于2010年以后,但也會綜合考慮賽道地位。

數據來源:調研、公開資料,榜多多繪制
01
為什么是它們?
政策推動產業升級。從生物育種到生物農業,隆平生物、齊禾生科、博瑞迪、慕恩生物、諾安百特搶占技術制高點;極飛科技、博創聯動用智能農機裝備,破解"誰來種地"難題;豐農控股、農信互聯、綠萌科技,破解“標準化”的痛點。
國產替代戰略加速推進。這些企業通過持續技術創新,在作業效率、成本控制、產品性能、服務覆蓋等多個維度形成顯著優勢。博瑞迪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本降低90%以上;慕恩生物擁有全球最大微生物菌種庫,其中農業用菌株22萬株;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全球市占率50%。
資本催生新業態。豐農控股、農信互聯打造農業產業鏈的標準化服務,讓農業向智慧化轉型;慕恩生物、諾安百特,讓農產品更安全健康。
資本化路徑日漸清晰。科創板設立"農業科技"專項審核通道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市培育計劃全面實施;并購重組稅收優惠等配套政策持續加碼;從Pre-IPO到上市后融資,資本閉環已經打通。
02
公司分布和資本背后又是什么?

圖源:榜多多繪制
這些企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特色農業帶,呈現東多西少,南北協調發展。
京津冀憑借其政策、人才等優勢,吸引了多家種業、農業SaaS類科技企業;
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產業供應鏈優勢為其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集聚了生物技術、數字技術、智能裝備多類企業。
農業產業帶則主要依靠原料綁定,促進降本增效邏輯聚集了農產品分選、育種、飼料添加類企業。
中國農業科技企業已形成“三角驅動+產業帶單點突破” 的格局,未來上市資源將繼續向“政策高地+產業腹地+科研洼地”三重聚集效應。

注:外圈為主要投資機構;內圈為前3大股東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榜多多繪制
此外,從投資機構來看,多種類型投資機構紛紛布局農業科技領域,顯示出資本市場對該行業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國家隊基金:中信農業基金(重倉隆平生物、博瑞迪、慕恩生物)、中央企業鄉村產業基金。
頂級VC:高瓴資本(極飛科技)、紅杉中國(慕恩生物、隆平生物)、軟銀(極飛科技)、厚生投資(諾安百特)、高瓴創投(極飛科技)、辰德資本(齊禾生科)。
產業資本:隆平高科(隆平生物)、新希望集團(博創聯動)、阿里巴巴(博瑞迪)。
這些資本的注入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也反映了農業科技領域的投資潛力和發展前景。
03
中美對比,有何不同?
在對中國這10家潛力上市企業進行深入研究后,我們還選定了美國的一些非上市企業作為對比樣本。

注:數值為企業估值(人民幣)
數據來源:調研、公開資料,榜多多繪制
受研發投入和市場生態差異影響,出現:
1.美國在生物農業底層技術和數據訂閱模型上碾壓性領先,核心是技術原創性+規模化農場付費能力,尤其是在生物育種和現代農服賽道,但是在生物育種賽道基因編輯技術中國是處于領先地位的。
2.中國在場景落地效率和政策驅動普惠化上反超,擅長小規模農業的數字化改造,尤其是在農業無人機、數字化養殖方面。
3. 中美對生物育種、微生物農業、農業機器人以及替抗都非常重視,將會成為農業科技主要競技賽道。
04
這10家公司創始人,都有哪些共同點?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榜多多繪制
80后新勢力崛起。在這些企業中,80 后創業者表現突出,他們為農業科技領域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創新思維,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30+成為創業主力。這也符合社會發展趨勢,30+的人經驗豐富,人脈較廣,對市場和行業有更清晰認知,且已有一定資源積累,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創業成功率較高。
名校背書,專業出身。這些創業者絕大多數畢業于名校,資源豐富,具備專業知識,創業時更易獲信任,且易整合行業資源,助力創業成功。
05
這10家公司的風險與未來?
1. 豐農控股:領先實踐“產、學、智、品、投”全鏈路的農業服務商,累積服務1000多萬農戶、超1億畝耕地
風險點:業務線多元存在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抖音農資直播低價沖擊(比線下低10%-30%)
替代者:中化農業MAP(央企資源)
發展路徑:分拆天天學農(農業教育)獨立上市,聚焦知識付費高毛利業務
發展阻礙:若政府業務>50%,賬期問題可能導致資金鏈風險
2. 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全球市占率50%,唯一提供耕種管收全流程無人化方案
風險點:大疆價格戰壓力
替代者:大疆農業(市占70%)、拓攻機器人(細分場景深耕)
發展路徑:若推進“無人機即服務”租賃模式,目標租賃收入占比超50%(2026年)
發展阻礙:若軟件系統故障率>1次/千畝,會影響全流程解決方案商業化
3. 農信互聯:鏈接生豬占全國存欄量10%
風險點:與大北農存在關聯交易35%(2023年);豬周期導致付費用戶流失;數據安全合規風險
替代者:牧原“豬聯網”、新希望“料你富”
發展路徑:若向牛羊禽產業復制SaaS模型,目標覆蓋畜牧業50%產值(2027年);拆分農信數智單獨上市
發展阻礙:若跨物種模型預測誤差率>15%,存在客戶續費率降低風險
4. 綠萌科技:中國果蔬電子分選設備市占率75%以上,其中柑橘90%以上
風險點:TOP5客戶貢獻 絕大多數 收入;華為農業云“慧眼分選”云平臺競爭壓力
替代者:Ellipsis Systems(北美/歐洲高端市場絕對統治)
發展路徑:可持續穩固本土,布局南美、北美市場;可打造分選標準認證
發展阻礙:高精度光譜相機依賴日本濱松光子(禁運風險)
5.慕恩生物:7大世界級紀錄,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庫”
風險點:菌劑田間效果波動大;規模化生產成本高
替代者:美國Indigo Ag(全球化布局)、北京綠霸(渠道優勢)
發展路徑:可布局微生物固氮技術,替代尿素施用(目標降低30%化肥用量)
發展阻礙:若固氮菌劑穩定性不足,將嚴重影響產業化進度
6.隆平生物:握有3張中國轉基因安全證書
風險點:生物安全審批周期不確定性
替代者:大北農生物(政策資源強)、杭州瑞豐(先正達技術輸血)
發展路徑:第二代多基因分子疊加轉基因技術;多性狀聚合技術;拓展大豆轉基因品種,2025年獲得首個大豆安全證書LP012
發展阻礙:若育種迭代速度落后國際巨頭2年以上,市場份額或遭蠶食
7.齊禾生科:獲得中國第一個主糧(小麥)基因編輯安全證書
風險點:堿基編輯可能顛覆現有編輯器(哈佛David Liu團隊進展迅猛)
替代者:美國Inari (效率領先)、隆平生物(轉基因玉米先發優勢)
發展路徑:持續加強底層技術的自主創新與國內外品種審定
發展阻礙:需花費大量時間和費用教育市場,否則農民不買賬
8. 博創聯動:開發了國內唯一可替代國外智能控制系統的產品
風險點:進口芯片依賴度高;農機行業周期性波動
替代者:禾賽科技(激光雷達方案)、中聯重科(自研系統)
發展路徑:研發小型智能農機(適用丘陵山地、設施農業等場景)
發展阻礙:若設備坡地故障率>5%,將失去山區補貼資格
9. 諾安百特:已建立中國最大企業級噬菌體庫
風險點:產品開發周期長且病原菌對噬菌體產生抗性
替代者:中牧股份(央企渠道碾壓,政商關系深厚)
發展路徑:拓寬產品線(申請獲批水產制劑),進軍東南亞市場
發展阻礙:噬菌體保持需冷鏈(農村電網不穩致失活),存在高成本風險
10. 博瑞迪:樣本累計檢測量突破200萬,平均縮短合格種源培育周期50%以上
風險點:農業客戶回款周期長;技術被新一代測序替代風險
替代者:華智生物(國家隊背景)、華大智造(綜合實力強)
發展路徑:開發“AI育種決策平臺”,實現從檢測到設計的升級
發展阻礙:若算法模型預測準確率<85%,種企客戶存在流失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