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2025年山東省水稻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意見的通知
魯農技作物一字〔2025〕14號
各市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農業農機技術推廣、農業綜合服務、農業農村事務服務、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當前我省水稻已陸續進入拔節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為科學應對區域性苗情差異,切實抓好水稻中后期田間管理,著力防范極端天氣和病蟲害風險,確保全省水稻穩產提質,我中心組織專家研究制定了《2025年山東省水稻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參照執行。
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25年7月18日
2025年山東省水稻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意見
當前我省水稻已陸續進入拔節期,正是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數的關鍵期。針對區域性苗情差異,各地需因苗制宜、分類指導,狠抓肥水精準運籌、病蟲防控、防災減災等關鍵技術落實,強化中后期田間管理,為豐產增收打下良好基礎。
一、因苗分類管理
根據不同稻作方式、不同區域,精準調控群體。
(一)麥茬稻區
1.插秧田。當前莖蘗數宜控在30~35萬/畝,群體過大田塊需重曬田。
2.直播田。分蘗旺盛,畝莖蘗數超45萬時需控旺防倒伏。
(二)黃河三角洲一季稻區
目標莖蘗數25~28萬/畝,鹽堿地需確保土壤含鹽量<3‰。
二、水分精準調控
水層調控推行“淺濕干”交替模式。
(一)分蘗末期-拔節。分蘗末期至拔節前(葉齡9~10葉)要遵循“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原則,曬田控蘗。群體適中田,曬至田面微裂、白根外露,葉片挺直褪淡;莖蘗量不足的田塊要帶肥輕晾田,促進小分蘗成穗;直播旺苗田,重曬至田面開細裂(深2~3厘米),鹽堿地輕曬防返鹽。小麥秸稈還田的田塊,一定要采取多次晾田,排放秸稈還田產生的有毒氣體。
(二)孕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3~5厘米(麥茬稻)或5~8厘米(鹽堿地),防止缺水導致穎花退化。
(三)灌漿期。間歇灌溉,灌淺水3厘米→落干至田面微裂→復水,增強根系活力,達到“以氣養根,以根保葉,以葉促熟”的目的。一般地塊收獲前7~10天斷水,保持濕潤到成熟,但鹽堿地不早于收獲前7天斷水,防止返鹽。
三、肥料科學運籌
追肥原則以穗肥為主,粒肥為輔。
(一)穗肥(拔節初期至幼穗分化)。正常苗,基部第一節間基本定長時(8月初),畝施尿素10~15公斤;旺苗/群體偏大直播田,推遲至劍葉抽出,畝施尿素5~7公斤;弱苗/鹽堿地,分兩次施,畝施復合肥15公斤促花肥、尿素10公斤保花肥。
(二)粒肥和葉面肥。抽穗期葉色仍偏淡,可適當補施粒肥,一般可畝施尿素2公斤和鉀肥1~2公斤,或始穗期和齊穗期葉面齊穗期噴施0.2%磷酸二氫鉀+0.1%硫酸鋅溶液50公斤/畝,以增強后期光合能力,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四、病蟲害綠色防控
(一)防治重點。重點防治“三蟲三病”,其中,“三蟲”:在水稻孕穗破口期前5~7天,畝用200克/升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毫升+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克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三病”:在水稻孕穗破口前7~10天,畝用430克/升戊唑醇懸浮劑15毫升預防稻曲病,破口期再防一次。在水稻孕穗破口期和齊穗期,畝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克防治稻瘟病;發病株率達到10%~15%時,用5%井岡霉素250克防治紋枯病。嚴格按照農藥登記用量用藥,避免晴天中午高溫施藥,以防農藥藥害及中毒事件發生。
(二)綠色防控。麥茬稻區釋放稻螟赤眼蜂(1萬頭/畝)防控螟蟲;用苦參堿等生物農藥防治稻飛虱。
五、防災減災技術
(一)高溫熱害。孕穗-揚花期遇≥35℃時,要及時灌深水8~10厘米,緩解高溫危害,起到調節田間小氣候,降低溫度的作用;也可以晝灌夜排,并適當減少后期氮肥用量。對已發生高溫危害的田塊,要加強濕潤灌溉,并噴施0.3%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和生長調節劑,增強抗逆性。
(二)澇漬災害。受淹后24小時內排水,洗苗除泥,畝補施尿素5公斤+氯化鉀3公斤,同時,噴施噻唑鋅或噻霉酮等藥劑預防細菌性基腐病等細菌性病害;對絕收田搶種早熟玉米或綠豆等作物(8月10日前)。
(三)風災倒伏。輕倒(莖折<30%)可自然恢復,忌人工扶直;重倒(莖折>60%)可割除腐爛部分做青貯飼料。
六、適期收獲
水稻最佳收獲期是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稻穗2/3枝梗黃化,籽粒含水量20%~25%)。鹽堿地要搶晴收割,延遲收獲易遇返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