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推出“加快推進種業振興”系列調查報道,聚焦玉米種業發展現狀。報道深入山東、河南、甘肅等主產區及制種基地,揭示出我國玉米種業在取得國產種主導地位的同時,仍面臨品種同質化嚴重、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挑戰,而破解困境需從種質資源保護、育種技術突破等層面系統發力。
國產種主導市場背后的 “品種焦慮”:
同質化難題凸顯
在玉米主產區黃淮海地區,國產玉米種子種植面積占比超95%,憑借對本土環境的適應性牢牢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但與此同時,種植戶普遍面臨“品種選擇焦慮”:河南新鄉的種植戶為降低風險,在千畝農田中分片播種5個以上品種,村支書試種品種更是多達八九個,“怕天氣不好,品種跟不上”成為普遍心態。
這種焦慮源于品種同質化導致的“選擇困境”:盡管全國玉米自主選育品種占比超90%,但能被廣泛接受并大面積推廣的品種鳳毛麟角。

數據顯示,年推廣面積超百萬畝的玉米品種中,前十大品種市場占有率分散,且品種淘汰率極高——部分新品種審定后試種不適應,次年即遭淘汰,淘汰率達70%。“費心思選品種,種來種去差不多”,成為不少種植戶的感嘆。
制種端 “供過于求”:
同質化背后的產業風險
根據第二十一屆全國種子雙交會信息發布會的數據,2024-2025年度玉米種子供需比高達175%。在全國最大玉米制種基地甘肅張掖,制種面積較上年減少34.5萬畝,降幅7%。供大于求導致庫存積壓,部分品種審定后未上市即成為“死庫存”,業內估計庫存中20%-30%為難以消化的 “死庫存”。
同質化的深層原因在于產業結構性矛盾:我國玉米種子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創新能力弱,育種核心遺傳材料依賴國外,導致遺傳基礎狹窄。

專家指出,我國種子改良歷史短、系統性不足,與國際種業巨頭相比,種質水平存在差距。此外,一些企業多傾向“短平快”育種,將他人材料簡單修飾便推出新品種,進一步加劇同質化。
單產差距與需求升級:
種業安全面臨雙重壓力
當前,我國玉米平均單產約為美國的60%,過去5年年進口量均超1000萬噸,最高達2800萬噸。更值得警惕的是,高產耐密、易機收、耐高溫耐鹽堿、高蛋白等新需求涌現,但突破性品種缺乏。
數據顯示,我國玉米單產十年間從400公斤/畝增至430公斤/畝,單產增幅每年能達到1%就已經很難得了,但與美國的差距還是在拉大。

專家警示,玉米作為我國種植面積、總產、市值均居首位的作物,若種質創新不足,不僅影響糧食安全,更可能在國際種業競爭中陷入被動。“如果不抓緊,差距會進一步增大。”
破局之路:
從資源保護到長期戰略布局
針對困境,報道指出破局關鍵在于強化種質資源保護與長期育種規劃。一方面,需收集引進更多種子資源,建設完善保護體系,改變育種遺傳基礎狹窄的現狀;另一方面,需引導企業和科研單位摒棄 “短平快” 思維,立足長遠開展系統性育種。
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層面,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正成為破解同質化的核心支撐。目前該庫通過技術平臺完成超10萬份材料的表型與基因型鑒定,實現了從種質資源到基因資源的轉化,為新品種培育提供種源支撐。
而生物育種技術的突破與科企協同正在重塑育種模式。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基因組選擇芯片可在32小時內完成千份材料的基因型解析,配套決策平臺通過“先預測后驗證”將育種效率提升50%以上。
政策層面,新修訂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于今年6月實施,農業農村部更明確2025年起開展品種全鏈條管理專項行動,力爭3年內實質性解決同質化問題。
“玉米種業需要作為長期性、戰略性任務來考量。”專家強調,唯有夯實種質基礎、突破核心技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同質化問題,推動我國從“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跨越,為糧食安全筑牢“芯片”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