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氣象部門預測,6月18-22日我省多地將出現連續降雨天氣,部分地區暴雨到大暴雨。當前我省中稻多數處于返青期至分蘗期、雙季早稻處于抽穗揚花期、再生稻處于穗分化期。為降低澇漬災害及災后急轉高溫天氣對水稻生產的影響,提出以下技術建議:
一、 前期準備
提前清理田間排水溝及稻田外圍溝渠,降低外圍溝渠水位,做到排水通暢,避免積水。
二、 短期受淹水稻的田管措施
1.清溝排水,除澇保苗。爭取讓植株早露出水面,減少受淹天數,減輕損失。排水時應注意,在高溫烈日期間,不能一次性將水排干,必須保留適當水層,使稻苗逐漸恢復生機,避免遇晴天烈日導致植株枯萎,加重損失;但在陰雨天,可將水一次性排干,有利于秧苗恢復生長。如稻苗受淹后,披葉較少,植株生長尚健壯,田面浮泥較多,也可排干輕擱田,以防翻根倒伏。
2.撈去飄浮物,清洗植株。受澇植株在退水時,要隨退水撈去漂浮物,可減少對植株的壓傷。同時在退水剛露苗尖時,要進行洗苗,可用竹竿來回振蕩,洗去玷污莖葉的泥沙,結合清除爛葉、黃葉,對稻苗恢復效果良好。
3.補施肥料,促進苗情轉化。澇漬之后,土壤肥力流失較多,應及時增施速效肥料,補足地力,提高植株的生理活性,促進苗情轉化。可在排水后3天以內,每畝施尿素5.0-7.5 kg。淹沒時間短,稻苗受害輕的田塊,可適當減少施肥量;反之,施肥量需適當增加。同時適當追施硅鉀肥或葉面噴施1-2次磷酸二氫鉀,增強植株抗性。
4.加強病蟲害防控。水稻受澇漬后,植株損傷,抗性較弱,增加了病蟲害發生機率。對于易發生的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紋枯病和稻瘟病,退水后應及時防治。防治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可選用塞唑酮、噻菌酮等藥劑;防治紋枯病、稻瘟病可選用戊唑醇、拿敵穩、稻瘟靈等藥劑,同時加強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和二化螟的蟲情觀察,適時防控。
三、 受災絕收稻田的補救措施
對于受災嚴重,導致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的田塊,要在大水退去以后采取下列措施:
1.對于處于穗分化期的再生稻,退水后穗部已毀,但根、莖仍活的植株,可在排水后施用一定量的氮鉀肥(速效肥),適當擱田后及時割去地上已壞死部分,利用后期充足的時間和溫光資源,配合再生季提苗肥、穗肥的施用以及淺水-濕潤水分管理,可獲得一定再生季產量。
2.對于受淹嚴重,根、莖完全壞死的早稻、中稻、再生稻,可及時補改種。從周邊地區調取現存的中稻秧苗機插,或者根據當地溫光條件及時選用單季晚粳或雙季晚粳稻品種直播。
(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 周永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