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特約 | 楊遠柱:打造企業商業化育種體系 推動水稻新質生產力發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5-04-25  來源:《中國種業》2025年第5期  作者:楊遠柱,王凱等  瀏覽次數:1132
 

      在全球糧食安全挑戰日益嚴峻的背景下,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平高科”)憑借其深厚的科研積淀和創新精神,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水稻種業領域的領航者。隆平高科成立25年以來,雜交水稻產業化從初期依賴整合外部品種到如今自主研發品種超95%,通過一系列戰略性舉措,包括收購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布局國內外區域育種站,建立大規模研發基地等,大幅提升了自主創新能力與水平。公司遵循市場與產業導向原則,建立了涵蓋生物技術、傳統育種及品種測試三大平臺的雜交水稻商業化育種體系,國內首創“工廠化、分段式”育種模式,極大提高了雜交水稻育種創新效率和持續產出能力。同時,公司重視科企合作,通過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進一步夯實了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出一批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雜交水稻重大品種,為夯實隆平高科中國種業第一,躋身世界種業八強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1 隆平高科水稻商業化育種研發體系

      1.1率先打造水稻商業化育種創新體系

      隆平高科成立之初,自主創新能力基本空白,完全依靠聚合外部品種。公司自2005年起開始構建自主研發體系,2007年收購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種業科學院”),加快了公司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進程。2011年以來,公司遵循“市場與產業導向、信息與資源共享、標準與評價統一、分工與協作明確”的原則,在國內率先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雜交水稻商業化育種體系,該體系覆蓋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包括生物技術、傳統育種、品種測試三大平臺。2007年公司開始布局國內外區域育種站,目前在國內已建成了8個水稻區域育種站。2007年公司確定雜交水稻國際化“研發先行”戰略,陸續在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和越南建立了雜交水稻海外研發中心,形成了“以隆平高科(三亞)海外研發中心為中心,以菲律賓、巴基斯坦和越南為重點,輻射整個東南亞和南亞水稻市場”的國際研發布局。

      1.2 首創“工廠化、分段式”水稻育種創新模式

      我國傳統育種模式是“家庭小作坊式”課題組制研發,存在規模小、課題組之間信息與資源交流不暢、低水平重復研究等問題,育種效率低,持續產出能力弱,難以育成突破性大品種。育種實踐表明:能否培育出好品種,取決于種質資源與育種技術的創新。而能否持續培育出好品種,則取決于育種體系與育種模式的創新。針對傳統育種模式存在的問題,隆平高科遵循“標準化、程序化、信息化、規模化”的原則,在國內率先建立起“工廠化、分段式”育種創新模式(圖1),把雜交水稻育種創新流程劃分為生物技術應用、種質資源創新、不育系創新、恢復系創新、組合測交制種、特性鑒定、品種測試等不同的創新單元,將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引入育種創新流程管理,從資源到品種的育種全流程始終貫穿市場與產業導向,強化傳統育種技術與分子育種技術的雙輪驅動,實現了育種創新流程的科學設計、專業分工、流水作業、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和集約化運行,品種培育的專業化和規模化,大幅提升了育種創新效率和品種持續產出能力,使育種由過去的“小概率”事件變成現在的“必然”結果。

      1.3 建成較大規模的生物技術實驗室

      隆平高科生物技術實驗室始建于2008年,現有面積3000m²,配備有LGC IntelliQube高通量基因分型儀等先進儀器設備200余臺套,總價值4000余萬元,設有種質資源創制、優異性狀基因挖掘、分子標記開發、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分子設計育種、基因編輯、品質分析及品鑒等功能單元,擁有雜交水稻全國實驗室(共建)、水稻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農業農村部南方水稻品種創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抗病蟲水稻育種湖南省工程實驗室、湖南省水稻種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省院士工作站等國家級或省部級創新平臺;實驗室有專職研發人員32人,其中博士8人、碩士13人,另有與高校科企合作培養的在讀研究生10余人。生物技術已融合到公司雜交水稻育種創新的各個環節,2024年全年樣品檢測量達73萬份,有效數據點達700余萬個,實現了抗性、品質、產量、廣適、高效等性狀的精準選擇和協同提高,顯著提高了綠色優質超高產品種的研發效率和技術水平,公司國審品種中中抗稻瘟病品種比例達35.9%,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優質率接近70%。

      1.4 高度重視科企合作,產學研融合成效顯著

      公司密切關注前沿動態,及時了解基礎研究最新進展,并通過科企合作,及時獲得種業創新鏈上游優異新種質、新基因的使用權,如與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武漢大學何光存教授團隊合作,獲得了Bph3、Bph6、Bph9、Bph30等抗飛虱基因的獨家使用權,培育出國內首個優質抗飛虱超級稻品種瑋兩優7713,區域試驗平均比對照增產7.52%,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2.87,褐飛虱抗性3級,百畝示范片專家驗收平均產量1083.6kg/667m²,2023年被農業農村部確認為超級稻,2022-2023年累計推廣8.4萬hm²(126萬畝),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合作,利用重離子誘變+高通量靶向篩選技術,對公司自主創制的廣譜抗稻瘟病、高配合力親本隆臻36S和華恢8612進行低鎘化改造,培育出全國首個大面積推廣的鎘低積累雜交水稻品種臻兩優8612。2023-2024年累計推廣超26.67萬hm²(400萬畝),為“以種適地”解決南方稻區稻米鎘污染問題提供了種源支撐。

      1.5 建立了完善的測試篩選及評價體系

      公司在南方稻區不同生態區建立了8個區域育種站(湖南寧鄉關山核心研發基地、湖南瀏陽大圍山稻瘟病育種站、四川廣漢長江上游中秈育種站、安徽合肥長江下游中秈育種站、湖北鄂州江漢平原中秈育種站、海南陵水熱帶水稻育種站、廣西南寧華南雙季稻育種站、云南保山高原水稻育種站)和180余個品種測試點,以及耐生物逆境(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等)和非生物逆境(高溫、低溫、干旱、淹水等)特性鑒定平臺,構建了多維度的品種測試評價體系(圖2)。實現了多生態穿梭育種和多年份多維度品種測試篩選,顯著提高了新品種的廣適性和安全性。如建立了院內新品種優勢鑒定和單點品種比較為主的初級測試,年測試規模達5萬個次左右;院內多點和集團多點品種比較為主的中級測試,年測試規模達1000個次以上;以及公司綠色通道和各級區域試驗為主的高級測試,年測試規模達500個次左右。2024年公司水稻綠色通道測試網測試規模為9個類型31個組,參試品種234個,產量測試點次5000余個,特性鑒定點次200余個。國際水稻測試網覆蓋了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印尼、孟加拉、越南等主要目標市場,2024年測試品種數達770個次。

      建立了稻瘟病抗性鑒定圃14.5hm²、白葉枯病鑒定圃8.0hm²、稻曲病和黑粉病鑒定圃3000m²(關山霧瀑2000m²、瀏陽大圍山霧瀑1000m²)、稻飛虱抗性鑒定網室4000m²(長沙關山2000m²、海南陵水2000m²)、稻螟蟲抗性鑒定網室4000m²(長沙關山2000m²、海南陵水2000m²)等耐生物逆境鑒定篩選平臺,以及水稻溫敏不育系智能冷灌設施600m²,水稻鎘積累特性鑒定設施(鑒定池600m²+盆栽鑒定)、水稻鎘積累特性鑒定圃1hm²、耐高低溫鑒定人工智能溫室240m²、耐高溫鑒定自動化玻璃溫室800m²、耐鹽堿特性鑒定圃4000m²、耐淹特性鑒定圃1200m²、水稻全自動耐旱鑒定棚1200m²、水稻營養高效利用水培池50m²等耐非生物逆境鑒定篩選平臺,年鑒定篩選育種材料可達15萬份。

      1.6 打造了一支強大的科研團隊

      商業化育種人才是關鍵。商業化育種不再是育種的單打獨斗,靠的是團隊力量。公司通過建立富有競爭力的“基本工資+年度績效+品種營收提成”薪酬體系,實施商業化育種成果內部共享機制和內部人才評價機制,有效促進了高水平人才的引進與研發團隊的壯大。通過25年的打造,公司水稻研發團隊已由當初的4人發展到154人,包括國內員工143人、外籍員工11人,其中正高6人、副高18人,博士13人(含在讀7人)、碩士49人,平均年齡37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學歷和年齡結構合理的企業水稻商業化育種團隊。

      1.7 持續高強度投入,為水稻研發筑牢堅實保障

      穩定的研發投入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基本保障。隨著公司產品競爭力和營收能力的不斷提高,公司制定了每年銷售額10%作為研發專項基金的研發經費保障制度,確保了研發投入的持續性。2011-2023年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費用40.03億元,其中2018-2023年研發投入29.41億元,占銷售收入的10.26%。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為研發平臺建設和科研項目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2 守正創新培育突破性水稻品種,引領水稻育種新質生產力發展

      2.1 創制出一批綠色安全、優質高效水稻親本

      通過挖掘、引進優異基因,建立分子設計育種技術體系,開展突破性水稻新種質(親本)的持續創新,從單基因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到多基因聚合,從單一性狀選擇到多基因協同選擇,使公司的雜交水稻親本綜合性狀不斷升級,確保了公司雜交水稻育種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

      在不育系創新方面,研創了溫敏不育系育性篩選鑒定技術體系,創制出迄今育性轉換起點溫度最低、敏感期耐受低溫時間最長的水稻溫敏不育新種質株1S。以株1S為基礎,通過傳統育種與分子育種技術的深度融合,強化基因型與表型的同步選擇,先后育成優質矮稈抗倒早稻不育系湘陵628S,優質抗病高配合力中稻不育系隆科638S、晶4155S和華瑋338S,高檔優質不育系華悅468S、振湘S,廣譜抗稻瘟病不育系隆臻36S、隆峻369S、颶820S等系列突破性不育系。在恢復系創制方面,成功培育出系列突破性綠色優質恢復系,如廣譜抗稻瘟病氮肥高效恢復系華恢8612、華恢1308和華恢1019等,高檔優質抗病耐熱的恢復系華恢2646、蒂占、鈺占和泰絲等,抗白葉枯病氮高效恢復系華恢8294、華恢3987和華恢9096等,抗稻瘟病又抗褐飛虱的恢復系華恢7713、華恢4278和華恢5287等,抗稻瘟病和抗稻飛虱低鎘恢復系雨潤3046、雨潤2052和雨潤188。這些優異親本的創制為培育突破性雜交水稻品種打下了堅實基礎。

      2.2 培育出一批符合市場需要的綠色安全、優質高效、廣適高產新品種

      “十三五”以來,公司通過國審的雜交水稻品種593個,占同期國審雜交水稻品種的21.5%。其中中抗稻瘟病(損失率最高級3級)或以上品種189個(占比31.9%),占同期國審抗稻瘟病雜交水稻品種的35.9%;品質達國優或部優3級及以上品種434個(占比73.2%),占同期國審優質雜交稻品種的20.5%;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超過3%的高產品種353個(占比59.5%),綠色優質品種(優質+抗病)127個(占比21.4%)。

      2.2.1 育成一批超級稻品種,助力實現國家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目標

      晶兩優華占、瑋兩優8612等15個品種被農業農村部確認為超級稻。其中3個品種被評為全國十大優質超級稻。瑋兩優8612在2022年湖南溆浦縣百畝片專家驗收中每667m²平均產量1158.8kg,創長江流域一季稻單產紀錄;2023年江西鄱陽縣“一季+再生稻”周年產量達1444.3kg,創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種植周年單產記錄。2023年公司超級稻年推廣面積116.93萬hm²(21754萬畝),占南方稻區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的10.1%。2024年颶兩優8612、颶兩優6號、臻兩優8612、瑋兩優1019等4個超高產品種完成超級稻百畝片測產驗收,每667m²平均產量分別為1101.2kg、1045kg、1070.9kg和1168.1kg。此外,隆兩優華占、晶兩優華占等5個品種被國家“863”計劃“綠色超級稻新品種選育項目”認定為綠色超級稻。

      2.2.2 育成一批抗病蟲新品種,有效推動水稻生產綠色轉型

      “十三五”以來,公司聚合國內科研院校的抗病、抗蟲、氮高效等綠色優異基因,通過分子設計育種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融合應用,培育出綠色雜交水稻品種173個,占公司國審品種的35%以上,其中“抗病+抗蟲”的雙抗品種19個,瑋兩優7713為農業農村部認定的首個抗稻飛虱優質超級稻新品種,2023年推廣面積6.53萬hm²(98萬畝),居全國雜交水稻推廣面積第32位;2024年又有98個抗病蟲高產苗頭雜交水稻新品種進入國家和省級區域試驗,其中颶兩優5287、瑋兩優5287等品種聚合了高抗褐飛虱基因Bph30和廣譜抗稻瘟病基因Pigm、Pita,還聚合了優質基因Wxa、ALKb,以及氮高效基因TCP19、NGR5、NR2等,不僅高抗褐飛虱,抗稻瘟病,而且品質優、氮高效,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2.2.3 育成一批高檔優質雜交稻,促使雜交水稻品質躍上新臺階

      面向多元化消費市場需求,培育出隆晶優2號、振兩優鈺占、隆科絲苗13號等3個全國優質稻食味鑒評(秈稻)金獎品種;伍兩優鈺占、瑋兩優鈺占、臻兩優鈺占、悅兩優鈺占等7個品種獲省級食味品鑒金獎;悅兩優2646等72個湖南省二等及以上優質食味雜交稻,其中悅兩優2646填補了湖南省一等優質雜交中稻空白。優質雜交稻年推廣面積超133.33萬hm²(2000萬畝),為提高南方秈稻品質作出突出貢獻。對標泰國香米高端消費需求,培育出振兩優9085等10余個苗頭高檔優質食味雜交稻新品種進入國家或省級區域試驗,食味值超90分。

      2.2.4 育成首個大面積推廣的鎘低積累雜交稻品種,為解決南方稻米鎘污染問題提供了種源支持

      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合作,利用“重離子誘變+高通量靶向篩選”技術體系,培育出鎘低積累抗稻瘟病超級雜交稻臻兩優8612。2022-2023年長江流域布局示范點100余個,無一試點稻米鎘超標(≤0.2mg/kg);2023年湖南隆回和2024年湖南溆浦超級稻百畝示范片測產驗收,每667m²平均產量分別為1121.1kg和1070.9kg。2023年推廣10.80萬hm²(162萬畝),居全國雜交水稻推廣面積第17位,預計2024年全國推廣超20.00萬hm²(300萬畝),將進入全國雜交水稻推廣面積前5位。2024年3個鎘低積累早稻品種通過湖南省審定,另外有42個鎘低積累水稻新品種進入國家或省級區域試驗,其中早稻13個、中稻26個、晚稻5個,實現了南方水稻生態區各品種類型全覆蓋,為“以種適地”解決南方稻米鎘污染問題提供了豐富的種源支撐。

      2.2.5 培育的品種迅速成為我國南方稻區主栽品種,國際化成效顯著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統計,公司雜交水稻品種年推廣面積超333.33萬hm²(5000萬畝),其中公司兩系雜交水稻推廣面積占全國兩系雜交水稻面積的50%以上,為農民年增產稻谷15億kg,年增收超40億元。2018年以來,全國雜交水稻前10的品種中,公司至少有4個,最多7個,其中晶兩優華占和晶兩優534蟬聯2018-2023年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前2位,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海外審定的雜交水稻品種在東南亞和南亞年推廣超66.67萬hm²(1000萬畝),其中菲律賓和巴基斯坦市場占有率超過30%,穩居榜首,為雜交水稻國際化作出重要貢獻。

      3 強化營銷示范與技術服務,加速重大品種產業化

      3.1 創新示范模式助推品種推廣

      3.1.1 多級示范體系破解品種區域適配難題

      目前,省級區域試驗一般布點7~8個,國審區域試驗一般布點15個左右,國家綠色通道試驗一般布點20~24個,很難覆蓋所有市縣,并且2~3年的試驗期難以模擬所有自然和種植條件,因此,品種審定以后不一定適宜審定區域包含的所有區域種植。只有通過廣泛示范,才能篩選出新品種的最適推廣區域。如隆晶優1212,熟期較早、產量高、米質優、再生力強,但耐高溫能力一般,通過廣泛示范,發現該品種在安徽作“一季+再生稻”表現優異,兩季畝產可以過噸糧,而且再生季米質可達部優二級。基于此,隆晶優1212被定位為安徽、河南信陽等地區作“一季+再生稻”種植,近3年年推廣面積在4萬hm²(60萬畝)以上。瑋兩優8612審定當年在適種區域安排示范點216個,總面積4666.67hm²(7萬畝),通過示范片的現場觀摩、現場測產,提高了農戶對瑋兩優8612的深度了解,審定第2年推廣面積達到11.47萬hm²(172萬畝),審定第3年推廣面積達到16.60萬hm²(249萬畝),成為全國推廣速度最快的品種。

      近3年,公司創辦鄉鎮測產示范片4111個,縣級高標準展示片295個,重點區域百畝示范片58個,現場測產7994場,觀摩人員達19.26萬人,現場訂購會3346場,現場訂購種子1098萬kg,加快了新品種的推廣。

      3.1.2 噸糧田創建引領單產革命

      響應中央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公司積極開展全國范圍內水稻噸糧田創建。2023年隆平高科啟動了百個“噸糧田”百畝示范片工程,經中國種子協會組織專家測產驗收,有12個一季稻、7個“一季+再生稻”百畝片平均畝產超“噸糧”,并包攬中國種子協會全國“噸糧田”創建活動“雙第一”。其中,瑋兩優8612于2020年通過國家長江中下游中秈審定,2023年通過國家長江上游中秈審定。2021年長江中下游稻區安排示范片20個,其中百畝示范片5個,現場測產3個,帶動當年示范種植4666.67hm²(27萬畝),2022年安排示范片124個,其中百畝示范片30個,現場測產23個,帶動當年推廣面積11.47萬hm²(172萬畝);2023年在整個長江流域安排示范片279個,其中百畝示范片108個,千畝片5個,現場測產88個,帶動當年推廣面積16.60萬hm²(249萬畝);2024年在整個長江流域安排示范片305個,其中百畝片240個,千畝片10個,已現場測產3個,2024年推廣面積在23.33萬hm²(350萬畝)以上。

      3.2 全鏈條技術服務保障良種落地

      育種家通過產業營銷會議、網上直播平臺,廣泛宣傳品種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術。自2016年起,公司育種家每年通過產業營銷會議、示范基地培訓等方式傳授品種特性及栽培技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公司創新推出“戰疫情,助春耕”系列直播課程,累計開播5期,覆蓋30余萬人。其中水稻首席專家楊遠柱的首場直播《優質雜交水稻品種選育進展》吸引了23萬人在線觀看。此后線上發布會影響持續擴大;2022年三亞“攥緊中國種”發布會在線觀看人數達59.5萬人;2023年綠色高產品種發布會超62萬人參與,2024年“種業振興中國芯”發布會更創下230萬在線紀錄,3年累計培訓超500萬人,讓廣大經銷商和種植大戶熟悉新品種、掌握配套栽培技術,確保了大面積豐產豐收。

      公司與湖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開展新品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再生稻栽培技術研究,集成“三一”栽培、全程機械化種植、節氮增鉀優質增效栽培、再生稻高產高效栽培等先進技術,開發標準化服務手冊、種植日歷、線上線下課程等,每年由各級經銷商組織標準化種植服務培訓數千場,發放服務手冊數萬冊,服務種植大戶2萬余個。與湖南農業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栽培專家合作,組建專家服務團隊,開展科技下鄉服務,專家們經常親臨新品種示范基地,對種植大戶開展線上線下栽培技術指導,更好地服務種植戶。同時,通過開展種糧對接,建立優質糧源基地,提供糧食烘干儲藏、金融貸款等綜合服務,加快品種的產業化。

      3.3 加強媒體宣傳,提升關鍵品種的知名度與市場影響力,加快其產業化

      公司通過多元化媒體矩陣與數字化營銷模式,顯著提升品種影響力并加速產業化進程。在媒體宣傳方面,借助央視等主流平臺擴大傳播效應:CCTV2紀錄片《種子種子-田野爭鋒》展現了抗飛虱品種選育突破及超級稻瑋兩優8612在湖南隆回創下單產紀錄的成果,嗶哩嗶哩轉播量超20.9萬次,央視全頻道重播覆蓋廣泛受眾。新華社對“國家再生稻項目”鄱陽示范片進行多語種全媒體報道,總閱讀量超2000萬次,轉載媒體近百家。同時,公司積極運用新媒體渠道,通過抖音、視頻號等平臺開通賬號及商城,提供品種介紹、栽培技術指導和一對一咨詢服務,2024年組建專業運營團隊后,線上咨詢量與預訂量顯著提升。

      在數字化營銷方面,公司構建了“網上訂購+技術指導”的新零售模式。通過開發隆平家、亞華家、颶多收等定兌系統,實現線上對賬、調貨、支付及庫存管理,降低交易成本并提升服務精準度。以瑋兩優8612為例,2023年5月啟動線上預定后,9月預定量突破50萬kg,至12月累計入戶量達260萬kg。該系統還接入集團條碼與銀行賬戶,打通從預定到入戶的全流程數字化閉環。數字化營銷服務手段,大幅提高營銷工作效率,加快了品種的產業化。(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打造企業商業化育種體系 推動水稻新質生產力發展》

      ?作者:楊遠柱,王凱,謝志梅,秦鵬,符辰建,史勇敢

      ?單位: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種業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亞華種業有限公司

      ?刊于《中國種業》2025年第5期1-6頁 轉載請注明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