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國家統計局山東、河南的玉米單產來代表黃淮區玉米產量水平,用超對照品種的產量均值和測試品種的最高產量的變化來反映近 10 幾年來黃淮區新育成品種的產量變化趨勢,作為黃淮區育種能力的一種衡量。
自 2008 年我開始負責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黃淮區各試驗站和育種崗位專家的玉米新品種聯合測試工作,這一聯合測試最初試驗點為體系試驗站和崗位專家的依托單位 18 個(包括河北 3 個,山東 6 個,河南 6 個,江蘇、安徽、陜西各 1 個),最近幾年加入了一些體系合作企業,試驗點增加到 25 個,基本覆蓋了黃淮各省,逐漸發展成為國家玉米體系各試驗站參加黃淮區聯合體品種參試的品種比較試驗。
今天,我將 15 年來負責的黃淮區新品種測試的一些數據與大家分享,有不對的地方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對 2010 年至 2024 年各單位選育的測試組合在 15 年期間的產量變化趨勢進行產量統計(表1),其中表中的高平均差值表示的是所有超過對照的品種的產量平均值與對照產量的差值,最高差值是當年平均產量最高的品種產量與對照產量的差值。
在考慮病害和倒伏因素的情況下,超對照產量平均值的品種基本上都推薦進入了各級審定試驗程序。用國家統計局山東、河南的玉米單產來代表黃淮區玉米產量水平,用超對照品種的產量均值和測試品種的最高產量的變化來反映近 10 幾年來黃淮區新育成品種的產量變化趨勢,作為黃淮區育種能力的一種衡量。
表1 近15年黃淮區新品種測試的產量變化(公斤/畝)

從統計來看,對照鄭單 958 在黃淮區年際間產量波動在 533 - 725 公斤/畝左右,波動范圍較大,年際間波動范圍在 90.3--102.3 公斤。近 15 年的平均產量為 635.6 公斤,2020 年鄭單 958 產量是 15 年期間最高的,黃淮區域平均產量為 725.9 公斤,2021 年平均產量低至 533.3 公斤,可能與當年銹病發生較早較重有關。

對每年測試的所有品種的平均產量與對照的平均產量差值進行統計,結果表明 15 年來黃淮區測試的所有品種平均產量(含對照)與對照的平均產量的差值相差不大(-0.7%),說明黃淮區使用鄭單 958 作為對照來篩選品種還是比較合適的,雖然個別年份可能由于氣候、病害等原因,鄭單 958 表現會相對差一些,但放到多年多點試驗來看,整體影響不大。

通過每年的多點測試,產量高于對照一定水平的品種通常會被各單位用來參試聯合體或國家試驗。
從 15 年的高于對照產量的品種表現和最高產量品種的產量趨勢看,參與測試進入審定程序的品種表現趨勢是遞增的,遞增幅度為每年 1.5 和 3.5 公斤/畝,其中高對照平均產量的變化趨勢與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山東省和河南省近 15 年來玉米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趨勢相差不大(山東 1.75 公斤/畝,河南1.02公斤/畝),可進一步說明黃淮區玉米單產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玉米品種的改良,也說明黃淮區各單位的育種水平也是在逐年提升的。
從每年表現最好的品種來看,其產量的提高差值通常為平均差值的兩倍以上,平均比對照增產 12%,最高增產 22%,說明黃淮區玉米品種的改良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