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稻兩用核不育系“行瑞68S”以2068萬元轉讓給江西省農發集團,這是全國兩系雜交水稻成果轉讓的最高價。
一個好品種就是一根杠桿,可以撬動整個市場。品種轉讓不僅催生了千萬級大單,也創造了不少企業“以小博大”的“神話”。
近兩來,品種轉讓價格也是逐步提高,從兩三百萬到近2000萬的價格不等。
動輒千萬的品種轉讓費,真能成為種子企業的倚仗嗎?品種權仍是當前種企競爭的關鍵。企業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打贏“產權攻防戰”?
01 “行瑞68S”刷新全國兩系雜交水稻轉讓費記錄
3月28日,江西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尹建華團隊育成的水稻兩用核不育系“行瑞68S”,以2068萬元轉讓給江西省農發種業有限公司。這是全國兩系雜交水稻成果轉讓的最高價。
從實驗室里的成果,轉化為田間地頭的豐收。當天舉行的簽約儀式,播下了水稻兩用核不育系“行瑞68S”合作開發的種子。
不育系是雜交水稻的底盤技術,也是關鍵核心技術。“行瑞68S”自2017年起、歷經7年10代選育而成,是一個集高產、優質、抗病、耐高溫、配合力強、不育性穩定、易制種、好繁殖等優點于一體的實用型不育系。其最大特點是穗大粒多、莖稈粗壯,難能可貴的是沒有明顯缺陷。
江西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尹建華介紹,“行瑞68S”屬于中秈型兩用核不育系,易配組優質高產雜交中稻組合,在中稻大市場中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應用前景廣闊。
雜交水稻大品種需要好的不育系為依托。顏龍安院士選育的“珍汕97A”在市場推廣使用了40多年,是水稻不育系的產業“常青樹”。
“行瑞68S”于2024年8月通過田間育性鑒定。所配中稻組合“行瑞兩優634”在省區試品比試驗中增產15.8%,產量居小組第一位,2025年進入正式區試。”尹建華說,“行瑞68S”是目前國內最好的兩用核不育系之一,提供了與上市公司比拼的品種基礎。
02 近年品種轉讓費屢創新高
近兩年,關于優異種質、新品種的轉讓愈發頻繁,且屢屢創造高價。以下為不完全統計:
2024年10月,河南農業大學就玉米新品種“YD268”與河北兆育種業、北京豐度高科、河南黃泛區地神種業、河南慧博科瑞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簽署授權協議,達成技術轉讓費2680萬元,再創我國玉米品種轉讓紀錄。
2024年9月,上海市農科院與湖北隆芯種業簽訂成果轉化合同,西藍花品種“滬綠70”轉讓費達500萬元,創國內十字花科蔬菜新品種轉讓新高。
2024年7月,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隆平高科就水稻抗螟蟲基因及新種質、多抗高產小麥新品種“中麥801”簽署技術成果轉讓合同,入門許可費分別為1100萬元和300萬元。
2024年4月,湖北省農科院糧作所與湖北農發種業簽訂高產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墾麥58”的技術開發(委托)合同,成果轉化協議門檻費200萬元,計提至2000萬元。
2024年3月,山東農業大學“幸福美滿”4個高類黃酮紅肉蘋果新品種的苗木經營權,以1600萬元轉讓給河北平泉市尚澤果業。
2023年11月,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培育的高品質減脂黃瓜“中農脆玉3號”以1000萬元的價格與山東偉麗種苗簽定了全國獨家總經銷,銷售代理權。
2023年11月,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與延津縣帝益麥種業有限公司簽署小麥新品種“鄭麥918”重大成果轉化協議,該品種的生產經營權以1918萬元的價格成功轉讓。
2023年9月,河南省新鄉市農科院與中農發種業集團簽署小麥新品種“新麥58”產業化戰略合作協議,該品種的生產經營權以1618.88萬元的價格成功轉讓。
2023年9月,四川農大玉米研究所授權成都鴻翔種業在全國范圍內獨家實施玉米新品種“優迪899”的生產經營活動,在該品種推廣期限內,成都鴻翔種業累計向四川農大支付品種授權使用費須達到保底1200萬元,上不封頂。該筆品種生產經營權轉讓金額,刷新西南地區玉米品種轉讓紀錄。
2023年4月,大北農集團金色豐華種業支付968萬元的品種轉讓費,獲得江蘇里下河農科所培育的中稻品種“緣子彈968”在全國范圍內的獨家生產經營開發權。
2023年3月,安徽省宿州市金穗種業有限公司自主選育的大豆新品種“金豆99”在全國市場(埇橋區除外)的生產經營權,以1000萬元轉讓給濟寧市求實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03 兩方面發力打好“產權攻防戰”
品種權轉讓主要包括獨家買斷、多家企業聯合開發、知識產權轉讓費加上銷售提成、用品種入股企業等形式。
自2000年《種子法》頒布實施,我國現代種業發展的20余年里,夾雜著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品種權交易與競爭。種業市場開放之初,就已經出現了千萬元級別的大單。
2011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簡稱“八號文”)》,首次明確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機制,企業自主研發品種也大量進入市場。
十多年前,金色農華被業界認為“最會買品種”,買的品種不多,但出色的不少,其購買的“揚兩優6號”“天優華占”等均是熱銷品種。“揚兩優6號”是其在2002年以230萬元加銷售提成的形式買入的第一個品種,在2004年給企業帶來了2100萬元的收益。
品種轉讓不僅催生了千萬級大單,更有中小企業“以小博大”的“神話”。廣東粵良種業有限公司用不到20萬元,從廣西博白農科所購買“博Ⅲ優273”的廣東總代理經銷權,給企業創造1000萬元以上的利潤。
時至今日,透過品種權轉讓交易獲得的品種和材料,仍是不少企業賴以生存的最主要工具。圍繞產權的攻防戰,仍是當前種企競爭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當前應注重兩方面的動作,一是品種保護,品種權是品種轉讓的基石,及時申請品種保護是維護企業利益的關鍵。二是轉化平臺,轉化平臺的角色至關重要,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成功率,推動品種權的流通和應用,加速種業的現代化和全球拓展。
來源丨農財君綜合整理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