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湯繼華,河南農業大學學術副校長,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獲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原學者、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等稱號。主要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工作,先后承擔多個國家自然科學重大研究計劃、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1項。
一件洗得泛白的工作服,一頂盡是毛邊的舊草帽,一雙沾滿泥巴的黑膠鞋,一個大容量軍用水壺——河南農業大學學術副校長、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湯繼華的車后備廂里,雷打不動放著他的“下地四件套”,說走就走,隨時取用。
個頭不高,皮膚黝黑,衣服和手上經常沾著泥土——相比科學家這個身份,他的形象更像個忙于耕種的農民。
“做農業科研工作,先要把自己變成農民,然后才能成為了解農民、為農民服務的科學家。”從事玉米育種研究30年來,湯繼華始終踐行著這句話。

玉米
“解決農民吃不飽飯的問題”
11月15日,還沒走到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大樓門口,大老遠就看到一地惹眼的金黃。
湯繼華行走在一堆堆玉米間,時不時蹲下身,用銳利的目光審視著這些剛收上來的育種材料,連珠炮般的提問把學生問得額頭冒汗。
“這兩個是不同品種,你看看哪個更好?”他從手提袋里掏出兩根玉米,給記者也出了一道題。
兩根玉米大小差異明顯,掂在手上的重量卻差不多。仔細一看,右邊這根小一點的玉米籽粒更加飽滿緊實,記者由此給出了答案。
“右邊這個是我們培育的密植玉米品種MY73,你別看它個頭小,分量可不輕。”湯繼華說,MY73的種植密度能達到5500株/畝,每畝地能比平均水平多種1000株,產量增加200公斤,最后落到農戶手里都是真金白銀。
這還不止。前不久,湯繼華團隊選育的玉米新品種YD268在一場實地測產會上傳來好消息,畝產1182.92公斤,達成技術轉讓費2680萬元,創下我國種業界玉米品種轉讓費紀錄。
玉米,玉米,還是玉米,湯繼華一開口,三句不離玉米。記者好奇,您日常生活中就沒有什么愛好?
方才還口若懸河的他愣了一下,遲疑著說:“讀書時挺喜歡跑步、打球,但那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了。”他笑著擺擺手,“現在一年至少360天都在忙活玉米的事兒,哪有時間發展愛好。”
與玉米的緣分,還要從湯繼華小時候說起。
在出身周口農村的湯繼華記憶里,兒時每年收完小麥,家里就會種上三四畝玉米。那時候種的品種產量低,收入少,一年忙活下來,每畝地還掙不到200元。一大家子要吃飯,還要供兄弟姐妹四人上學,就靠著這幾畝玉米艱難過活。
“現在的孩子幾乎沒挨過餓,但我們小時候是真的吃不飽飯。”兒時“看天吃飯”的經歷,深深影響了湯繼華的一生。
高考報志愿時,他填報的所有院校都與農業有關。“我從中國農大報到河南農大,再到周口農校(現周口職業學院),心里就一個念頭,希望能做些有用的事,解決農民吃不飽飯的問題。”他說。
但要怎么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他還沒個頭緒。1991年,從河南農業大學本科畢業后,湯繼華以農學專業全年級第一的成績考取本校研究生,也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伯樂——玉米育種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陳偉程。
“陳老師對我要求極其嚴格。”湯繼華印象特別深刻,老師把他帶到玉米地里,訓練他觀察玉米間的差異。他花了半個月功夫,每天蹲在地里研究,發現兩行玉米“跟雙胞胎似的”,株高、寬窄、果實大小、顏色都完全一樣。到底不同在哪?他不禁有點泄氣。
“后來陳老師告訴我,差異就在玉米葉鞘上的絨毛數量。就這么個不打眼的地方,卻是影響玉米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湯繼華由此學到了恩師對科研的細致和嚴謹,更生出了通過育種研究破解玉米高產“密碼”的心愿。

育種
“就圖個好品種,好收成”
播種面積超6.5億畝的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除了用于食品和飼料,玉米還能夠加工出2000多種產品,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種子作為玉米的“芯片”,一頭連著百姓生活,一頭連著國家戰略。然而,玉米育種周期長、風險大、失敗率高,一個新品種從開始選育到能夠大面積示范推廣,需要經過數十年的磨礪。
在育種目標上,湯繼華有些“貪心”——既要高產優質,又要耐密抗逆,還要適宜機收。為著這些目標,他帶著團隊開展“花式”研究,將開花散粉時間提前,把根系做成抗倒伏的角度,改善株型和籽粒形狀……以生產中的問題和實際需求為導向,他把玉米育種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三十年的積累,讓湯繼華團隊在玉米籽粒發育與灌漿、主要病害的抗性、雄性不育、雜種優勢形成的遺傳機理研究等方面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并相繼申請了10余個玉米功能基因的發明專利,選育出22個通過國審和省審玉米新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示范推廣。
“玉米在北方一年只能種植一代,在海南的獨特氣候條件下,可以種植兩到三代。”為了獲得產量、品質、抗性等各個方面都更優異的基因材料,湯繼華成了玉米南繁北育的“候鳥”,每年要飛往海南不下十次。
這條南繁北育的道路并不一帆風順。在海南育種期間,湯繼華和團隊經歷了與天斗、與地斗、與動物斗的種種艱辛。剛播種完的玉米地金貴得很,突如其來的臺風,泛濫成災的老鼠,甚至農戶家養的牛,都可能對幼嫩的玉米苗造成毀滅性傷害。
2013年11月,湯繼華團隊在海南的試驗田遭遇了超強臺風“海燕”的襲擊,所有的實驗材料都被洪水淹沒,多年心血付諸東流。但這絲毫動搖不了他的決心,“沒點百折不撓的精神,還怎么做研究?”
為了方便育種,湯繼華經常租住在玉米繁育基地附近的鄉下小旅館。一間房,一張床,住宿費每天只要10塊錢。他從不挑剔環境,每天一大早開車下地,餓了就啃燒餅喝礦泉水,往田里一扎就是一天。
授粉期的玉米地,葉子上滿是細小的毛刺,劃在皮膚上,又疼又癢。層層疊疊的葉子遮起來,密不透風,人在里面捂一會兒,衣服脫下來不用擰,汗水直往下淌。
時間長了,旅館老板不禁好奇,問他是做什么工作的,這么拼一年能掙多少錢?湯繼華半開玩笑說自己是種地的,一年要賠進去幾十萬元,老板理解不了——每天早出晚歸,操勞一年反而還賠錢,這人到底圖個啥?
圖個好品種,圖個好收成。除此之外,湯繼華啥也不圖。對他而言,這片土地不僅孕育著玉米,更生長著無數人的希望。
育人
“希望學生的貢獻比我大”
“你心中的湯老師是個怎樣的人?”
嚴謹、勤奮、敬業、努力、正能量……與湯繼華的學生們攀談,得到的答案總是跳不出這些關鍵詞。

“我常對學生說,一個人一生能做成一件事就夠了,年輕人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吃苦。” 湯繼華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優秀的導師。對學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做有用的科研。
“什么樣的科研才有用?科研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發表文章,你要么頂天,解決基礎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要么立地,真正解決生產實踐的重大問題。”湯繼華說,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面向”,就是最好的總結。
“我家是農村的,從小就跟著爺爺下地種玉米,對土地感情很深。”河南農業大學“00后”博士生李鑫龍從本科開始,就跟著湯繼華研究玉米育種。
有一次,李鑫龍說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湯繼華二話不說,為他寫了去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參觀學習的推薦信。參觀歸來,李鑫龍驕傲地說,湯老師,咱們的科研氛圍一點不比他們差。
周六周日從不休息,深夜發微信提問總是秒回,只要對學生好就想盡辦法促成……湯繼華像培育玉米一般,日復一日精心培養著這些學生苗苗,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和激勵著年輕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我的老師已經90多歲了,仍然堅持在一線工作。前一陣玉米剛收完,他就給我打電話說,今年穗粒腐病比較嚴重,你可不能坐在辦公室,一定要下地查查問題到底出自哪里。”湯繼華說,恩師的敬業精神和嚴謹態度對他影響深遠,他也希望把這份精神傳承給自己的學生。
更令他感動的是恩師曾經說的一句話。90歲生日時,白發蒼蒼的陳偉程感慨,自己一生做得最正確的事不是選育了多少玉米品種,而是培養了很多像湯繼華這樣的優秀人才。
“希望等我垂垂老矣的那天也能這么慶幸,我這輩子培養了一些優秀的學生,他們能做的貢獻比我更大。”湯繼華堅定地說。

科學家寄語:
像作物一樣成長
與新能源、量子信息等風口行業相比,農業似乎沒有那么高大上,但我們能三五年不換手機、電腦這些電子產品,三五天不吃飯可不行。因此,衣食住行這些基礎領域才是永遠的朝陽產業。
回望這三十年的玉米育種經歷,我深深感受到,一個人的理想和國家民族的發展相結合,是最幸福的事。現在主動學習農業的孩子越來越多了,看到報考河南農業大學的學生數量逐年上漲,我非常欣慰。
我在實驗室里掛了三條橫幅,上面是送給學生們的三句話,分別是人生階段性、作物季節性和科研時效性。作物生長的季節性十分明顯,人生和作物何其相似,作為研究作物的人,更要準確把握研究對象的階段性和科研的時效性,需要當下解決的問題絕不能拖延。
這三句話也是我對所有投身農業科技的年輕人的期望。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讓科技為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期待這些年輕人像作物一樣茁壯成長,未來能緊緊圍繞國家和產業急需進行有組織有用處的科研,推動更多農業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為農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