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外界溫度降低,棚室放風時間變短,濕度自然變大,不但不利于植株的健壯生長,而且容易誘發各種病害。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病害“偏愛”冬季的原因。11月7日立冬后,要想確保植株健壯生長,菜農在想方設法降低棚中濕度的基礎上,還要摸清病害的“脾氣秉性”,早防早治。
初冬季節棚內這些病害高發
細菌性病害
提起冬季易高發的病害,不得不說細菌性病害。近年來,細菌性病害發生多,危害重,如細菌性髓部壞死、潰瘍病、流膠病、軟腐病、斑疹病等是冬季蔬菜上的常客。侵害植物的細菌都是桿菌,大多數具有一至數根鞭毛,在有水滴、水膜及高空氣濕度等覆蓋或充潤傷口時進行侵入,并靠水的流動進行傳播。冬季,不少棚室存在著作物吐水、棚膜滴水、高濕結露的情況,這些都會令植株體表出現水膜或水滴,一旦傷口被水膜浸潤,細菌便會迅速侵染。這也就是冬季細菌性病害高發的原因。
細菌性病害有一些共性可以鑒別,如“流膿、流膠,有潰瘍、有軟腐,容易引起蔬菜突然萎蔫,其中一部分引發腐爛后常發出明顯的臭味”,這些癥狀有些是很典型的,菜農可據此判斷蔬菜上發生的是否是細菌性病害。
卵菌病害
由卵菌引起的蔬菜病害發病迅速、傳播快,易造成病害流行。卵菌侵染蔬菜后,初發病狀都呈水漬狀小斑,病斑擴大后其邊緣不明顯,病健交界模糊。在潮濕時,病斑上均產生霉層,霉層顏色多數為白色或灰白色,有的為灰黑色。冬季應重點防治疫病、綿疫病、霜霉病等卵菌病害。
與細菌性病害相同,卵菌病害傳播侵染時必須有液態水存在,冬季棚內高濕的環境利于卵菌病害的發生。
真菌病害
在為害棚室蔬菜的侵染性病害中,真菌占很大比重。蔬菜的根、莖、葉、花、果等部位都可受到真菌的侵染。蔬菜受真菌危害后,常表現出壞死、腐爛、萎蔫等癥狀。在潮濕的條件下,病部會有菌絲和孢子產生,出現白色棉絮狀物、絲狀物,不同顏色的粉狀物,霧狀物或顆粒狀物等。
為害蔬菜的真菌病害種類繁多,冬季應重點防治灰霉病、菌核病、蔓枯病、靶斑病等。真菌性病害發病癥狀明顯,主要侵染表皮,容易發現,防治相對也簡單一些。
提前用藥 抓住防病時機
在病蟲害發生前或發生初期用藥,將病原菌或蟲卵提前扼殺。以疫病為例,病菌從氣孔或表皮侵入以后,形成病株,病菌的營養絲在寄主細胞間或細胞內擴展蔓延,經3-4天潛育,病部長出菌絲,借助傳播介質進行再侵染,所以這3-4天的時間就是用藥的最佳時間,錯過以后很容易造成病害的大面積發生,從而增加防治難度。防治蟲害也是這樣,在成蟲產卵高峰期或幼蟲期因蟲體抵抗力弱,此時用藥蟲齡小,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而當害蟲進入了5-6齡期,不僅具備了較強的抗藥能力,而且活動范圍擴大,加大了用藥防治的難度。因此,無論是病害、還是蟲害,建議菜農們細心觀察蔬菜長勢,選對合適的用藥時機,在發病前或初期就開始用藥,以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使用保護性殺菌劑 節省成本效果好
病害發生后,噴灑化學農藥往往是菜農的第一選擇。然而幾種藥劑加葉面肥混在一起,少則十多元一桶水,多則幾十元一桶水,一畝地的蔬菜噴一次藥,動輒就需要花費百元以上,成本投入大,效果并不見得很好。如果能做到提前預防,往往一兩遍藥就能將病害控制住。
保護性殺菌劑是指在病原菌侵染前先在寄主表面施用,以保護或防御農作物不受病原菌侵染的殺菌劑。比較常見的保護性殺菌劑有百菌清、代森錳鋅、銅制劑等,這類殺菌劑的特點是不進入植物體內,殺菌廣譜,適用范圍廣,效果穩定,而且不易產生抗藥性。噴施后就像給植株全身穿上一層鎧甲,預防病菌進入植物體內。雖然多數是老藥,但是只要每隔10-15天噴一遍,可預防大多數病害。
連陰天較多 用好生物農藥
冬季連陰天較多,植株整體長勢較弱,耐藥性差,化學藥劑使用不當極易造成藥害。而冬季又有相對較大的濕度,反而利于微生物的加速繁衍,起到增加藥效的作用。因此,冬季噴藥防病不妨選擇生物農藥。目前,在病害預防方面效果較好的菌種主要有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桿菌、多粘芽孢桿菌等,在防治根部病害和部分葉部病害上效果突出,具有用量少、持效期長等優勢。
使用生物農藥時一定要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其藥效。一是提前使用。活體生物農藥預防效果突出,必須提前使用,確保有益菌占據主導地位,才可抑制病原菌侵染增殖,創造利于蔬菜生長的微生態環境,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二是注意使用時間。菜農應選擇弱光、高濕條件時使用,最好在傍晚、陰天等時候,有利于促進微生物存活繁殖。三是注意使用方法。微生物農藥使用方法多樣,可以灌根或沖施預防根部病害,也可以噴灑、涂抹預防莖葉部病害。
(本版內容由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董文蘭《北方蔬菜報》《中國蔬菜》等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