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玉米種質資源改良計劃暨優異資源田間展示觀摩活動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新鄉原陽基地舉辦。為落實種業振興行動有關部署要求,著力解決國內玉米育種急需種質創新問題,今年5月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了玉米種質資源改良計劃。該計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實施,旨在充分利用普查收集和引進的優異資源進行改良轉化,創制一批“可用、好用、想用”的優異新種質,著力破解育種者因周期長、見效慢而不愿從事基礎材料創制等困局,從源頭解決品種同質化問題,為育種創新攻關和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種質支撐。
目前,計劃實施單位利用攜帶優異性狀基因、難以直接利用的地方品種資源,初步構建了覆蓋東華北、黃淮海玉米主產區的6個父母本基礎群體、353個導入群體、67個回交群體,并在20多個生態區試驗點進行了耐密性、抗逆性、抗病性、產量等重要性狀的田間種植評價和基因型精準鑒定,充分了解地方品種資源抗病抗逆性強等特點,挖掘內在優良基因,實施資源改良轉化,創制優異新種質。同時,搭建了玉米種質資源改良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實現了資源改良數據全流程標準化、信息化管理,并面向國內優勢育種單位和種業陣型企業分發利用和有序開放,更好地服務育種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認為,實施玉米種質資源改良計劃,加快基礎種質挖掘創新,對推動玉米種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引進資源,加強種質資源交流交換,推動我國玉米種質資源創新和育種水平整體提升。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指出,玉米種質改良要以玉米生產為引領,堅持問題導向,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加快構建科企合作新機制,探索建立相應的資源交流、公益分發和權益分享等規則,吸引更多有實力的育種單位參與進來,進一步促進資源共享交流和開發利用。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有關負責人,以及玉米種質資源改良計劃有關成員單位科研人員和種業陣型企業代表等150余人參加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