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糧食生產捷報頻傳,諸暨和江山兩市的早稻百畝方實測畝產分別高達722.35公斤、749.83公斤,先后打破8年前713.80公斤的省級紀錄。其中,江山市峰田家庭農場早稻攻關田的畝產更是高達754.36公斤,同時一舉打破8年前747.80公斤的歷史最高紀錄。
早稻百畝方和攻關田單產紀錄“雙突破”,引發了社會關注。不少人抱有慣性思維,認為浙江山多地少,自然資源的先天不足,使得水稻產量在全國很難有一席之地。實際上,在全國水稻畝產的細分賽道上,浙江已連續多年排在全國第二。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浙江早稻面積、總產實現“雙增”,創近九年新高。全省早稻面積188.7萬畝,比上年增5.6萬畝;總產78.4萬噸,比上年增1.5萬噸。其中面積增量居全國第三、產量增量居全國第二。上榜不易,長守更難,外界不禁疑惑:浙糧畝產何以“長青”,背后訣竅幾何。
培植高產沃土
“你看,這就是剛打破紀錄的稻田。以前是水塘,5年前被改成稻田,同時興修了水利,緊接著土壤改良,最終達到高標準農田的要求。”諸暨市偉羅家庭農場負責人詹建飛告訴記者,去年,農場種植的“甬優1540”連作晚稻百畝示范方平均畝產,同樣狠狠打破了沉寂3年的浙江紀錄。“豐產依靠多重利好因素疊加,可農田肥沃是基礎。”
浙江人均耕地面積僅0.3畝,只有全國人均水平的22%。因此,浙江守住糧倉,首要就是“藏糧于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糧食生產提供基礎支撐。截至去年底,浙江已將1197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并還將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針對有條件的地區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浙江有效提升了基礎設施水平,建成了一大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農田,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除了農田硬件提質,浙江更重土壤“軟實力”提升。多年前,浙江就實施商品有機肥補貼推廣政策,并從省級層面推進“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行動,以及強化化肥定額源頭減量和末端治理零直排,持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2022年,浙江又在全國率先實施土壤健康行動,實施“土壤健康體檢、障礙土壤治理、土壤生態修復、健康土壤培育”四大行動,通過提升耕地質量和土壤健康水平,來提升耕地綜合產能。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浙江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技術實施面積100%覆蓋糧食播種面積,耕地質量平均等級達3.63等,為夯實穩糧保供根基發揮了重要作用。
選用高產良種
“盡管受陰雨天氣影響,今年,全省早稻產量比往年略微下降,但這次仍創新了紀錄,是浙江多年來為促進糧食高產努力的結果。”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所長游兆彤全程參與了在峰田家庭農場的測產,他認為,糧食豐產離不開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的配套融合。“之所以諸暨、江山種植戶能夠豐產,選擇適合當地條件的優質品種很重要。”
峰田家庭農場的主理人名叫陳彥福,已在江山市長臺鎮一帶種了5000多畝水稻,今年光“中組100”早稻就占了一半多。這個品種他已種了4年,抗倒伏性強、抗病性強、結實率高,去年平均畝產量就已超過680公斤。對此,陳彥福信心十足,最終的驗收結果也令他很滿意。
中國水稻研究所抗病育種課題組負責人梁燕告訴記者,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大約45%,當時在選育“中組100”時,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高產,因而非常注重有效分蘗數、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等指標。如今,這一加工優質型的常規早秈稻新品種,已在浙江及同生態區域的長江中下游雙季稻區開始嶄露頭角。
今年,浙江各地遭遇了“暴力梅”,但早稻畝產依然取得“雙破”,良種著實功不可沒。除了中國水稻所選育的“中組100”,此外,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浙1831”、寧波市農業科學院選育的“甬秈15”等品種同樣成績喜人。尤其是“甬秈15”自2008年獲得審定以來,連續十多年躋身全省早稻主導品種,深受種企和種植戶的好評。
這一切緣于雄厚的科研育種力量。目前,浙江收集保存水稻種質資源數量位居全國首位,也是全國最早設立水稻新品種選育重大專項的省份,還是最早開展優質稻品種選育的省份之一。由此,一大批高產穩產、優質綠色水稻新品種前赴后繼。近3年,全省早稻高產品種應用面積占比超九成。
好品種如何廣而告之?浙江省級層面每年都會發布種植業主導品種,今年,就有28個水稻品種入列;到了地方,則會因地制宜選擇適合品種。“江山市每年會開展100多個水稻新品種展示示范,組織全市規模種糧大戶現場看禾選種。如今,早稻多選用‘中組100’‘金早09’‘中組53’,單季和連晚晚稻多選用‘甬優1540’‘甬優4901’‘春優167’等。”江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龔俊說。
壘筑高產技法
浙江糧農不多,科技含量卻十足,以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為內涵的農業“雙強”是浙江水稻畝產連獲突破的另一殺手锏。近年來,浙江加快推進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大力推廣精量化播種、精細收獲減損技術,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以上,水稻機收損失率控制在2.8%以內。
“水稻高產技術,關鍵要把握好水肥與用藥,在實操過程中,要多聽取農技專家的建議,不能一味地憑經驗。省市兩級農技推廣中心的專家,幾乎每周都會過來一趟,全年還有多次技能培訓。技術上,我們倒是很省心。”陳彥福認為,雖說破紀錄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好技術完全可復制,其早稻畝產都在千斤以上。
“依托‘浙農技’應用平臺,全省組織農技專家與1.6萬多家種糧大戶開展掛鉤聯系,圍繞單產提升,重點加快水稻兩壯兩高栽培、水稻疊盤出苗、水稻機插側深施肥等高產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有效提高良種的覆蓋率和高產技術的到位率。”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應偉杰介紹。
以水稻集中育秧技術為例,從2015年起,浙江連續舉辦全省現場觀摩會,大力興建水稻育秧中心,讓好技術通過社會化服務覆蓋更多農戶。截至去年底,全省已累計推廣集中育秧面積超過2215.2萬畝。此外,浙江還以創高產為核心目標,持續開展水稻高產競賽活動,形成你追我趕、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種糧主體應用新品種和新技術。
“下一步,我們將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政策,做好早稻單產突破經驗總結,開展農技人員糧油技術大比武活動,持續實施晚稻、大豆等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力爭在下半年突破‘早稻+晚稻’雙季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努力實現一畝地年產‘噸半糧’。”應偉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