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病原為玉蜀黍節壺菌,主要以休眠孢子囊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殘體中越冬,是一種土傳病害。笠年靠氣流傳播到玉米植株上,侵害玉米幼嫩組織。7月的雨量大小決定夏玉米區褐斑病初始病斑出現的時間,尤其是暴雨后更利于病菌的侵染,土壤貧瘠、潮濕和低洼地塊發病較重。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玉米健壯,葉色深綠,病害較輕甚至不發病。一般在玉米8~10片葉時易發生病害,玉米12片葉以后一般不會再發生此病害,特別是前期偏施氮肥,忽視磷、鉀肥料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鉀元素的缺乏,植株易感褐斑病;雨水頻繁,高溫高濕加上田間玉米植株密度過大,病菌傳播速度快,褐斑病易發。近期的大范圍降水有利于該病發生,據氣象部門預計,未來十天,西北地區東南部、黃淮、江淮、江漢等地累計降水量有50~90毫米,部分地區有100~180毫米,上述大部地區累計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區偏多1倍以上,其中8-13日,陜西中南部、山西南部、山東、河南、蘇皖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區大暴雨。褐斑病造成的產量損失一般在10%-15%,嚴重的可達30%-40%。
玉米褐斑病發病癥狀:
玉米褐斑病也是我國夏玉米區常發病害,玉米褐斑病通常發生在玉米葉片、葉鞘及莖稈,一般先在頂部葉片的尖端發生,以葉和葉鞘交接處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發病初期在玉米葉片上出現很多黃色小斑點,病斑為圓形或橢圓形到線形,隆起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紅色,小病斑常匯集在一起,嚴重時葉片上出現幾段甚至全部布滿病斑,在葉鞘和葉脈上出現較大的褐色斑點;后期,葉片和莖上會出現無規則的大斑點,玉米葉面組織壞死并裂開,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嚴重影響玉米產量。


防治措施:
病害發生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等藥劑保護。防治玉米褐斑病可用40%苯醚甲環唑懸浮劑12.5-15毫升/畝、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30-50毫升/畝、35%唑醚.氟環唑懸浮劑25-40毫升/畝、30%苯甲.丙環唑微乳劑20-25毫升/畝、30%苯甲.吡唑酯懸浮劑等進行噴霧。同時選擇性加入蕓苔素內酯、氨基寡聚糖、磷酸二氫鉀等,提高植物抗性,提高防效。視發病情況7-10天再噴一次。
防控建議:
病害防控要采取“早察早治,一噴多防”的防控策略,防控主要以化學防控為主,兼顧其它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及時做好田間監測預報,提早制定防控措施,采用高效綠色低毒低成本的殺菌劑組合進行病害綜合防控,以實現一噴多治的效果。選擇防治玉米褐斑病的藥劑應具備高效、持效期長的特點。
來源:種業商務網綜合景縣農業農村局 東阿農業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