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轉基因技術,為什么要推廣轉基因技術?轉基因作物能留種嗎?轉基因作物使用的草甘膦除草劑會致癌嗎?
轉基因食物能不能長期吃,人會被“轉基因”嗎?會不會致癌?會導致不孕不育嗎?會不會影響后代?如果不想吃轉基因食品,消費者能選擇嗎?
我國市場上有哪些轉基因產品?為什么轉基因產品要進行安全評價?通過安全評價的轉基因產品安全嗎?歐美人吃不吃轉基因食品?
日前,農業農村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匯總人們關心的轉基因問題,并在官網回答。
轉基因權威解答1:
什么是轉基因技術?
為什么要推廣轉基因技術?
基因是含有特定遺傳信息的 DNA 片段,存在于植物、動物、細菌和人類等的細胞中,決定著生物的遺傳特征。轉基因技術是指從一個生物體中提取結構明確、功能清楚的基因,轉移到另一個生物體,以期獲得新性狀、培育新品種。比如為了防治玉米螟,我們從土壤中廣泛存在的細菌(蘇云金芽孢桿菌) 中,分離了一個抗蟲基因,將其轉入玉米基因組中,培育出可以抗蟲的玉米。
轉基因育種和傳統育種在本質上都是通過改變基因,得到具有更加優良性狀表現的品種。但轉基因技術的最大優勢是可以更精準高效地實現確定功能基因的轉移,并且能夠有效利用植物、動物、微生物的遺傳資源,把傳統育種不可能實現的基因轉移變成可能,使作物獲得常規育種很難或者不可能具有的抗蟲、耐除草劑等性狀,因此成為了現代生物育種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核心關鍵技術。
種植轉基因作物可以有效控制病蟲草害,穩定作物產量,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勞動力投入,帶動農業生產方式實現根本性變革。當前以轉基因為代表的生物技術已成為各國搶占的制高點和全球賽道的必爭之地。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在這方面決不能落后。在耕地面積增長潛力已經不大,自然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常規增產技術突破受限的當下,加快轉基因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既是著眼于未來國際競爭和產業分工的必然選擇,也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2021 年國家在內蒙古、云南的科研試驗田啟動了轉基因玉米大豆產業化試點,2023 年擴展到內蒙古、云南、吉林、河北、四川 5 個省(區) 20 個縣。從試點情況看,轉基因技術在增產增效、提升產品品質等方面成效明顯。
一是減損增產。監測顯示,轉基因玉米對草地貪夜蛾的防蟲效果在 90% 以上,轉基因玉米大豆的耐除草劑效果在 95% 以上,平均增產 8% 以上。
二是節本增效。試點農戶普遍反映,轉基因省工省事,殺蟲劑、除草劑少用了 2—3 次,每畝平均節省防蟲除草成本約 70 元,田管成本節省一半。
三是改善田間環境。因為用藥少、降解快,寄生蜂等天敵、土壤中蚯蚓等有益動物數量明顯增多,豐富了生物多樣性。
當然,轉基因技術并不是萬能的,現階段廣泛應用的轉基因作物主要通過節本和減少蟲害損失等實現增產增效,在抗旱、耐鹽堿、高產等方面還處在探索階段。同時,新興的生物育種技術也在蓬勃發展,例如基因編輯技術可以通過在 DNA 特定位點產生突變來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品質等性狀表現。目前,基因編輯抗病小麥、防褐變馬鈴薯、富含 γ-氨基丁酸番茄、快速生長的虎豚等產品已在美國、日本等國獲批上市,我國在 2023 年也批準了首個基因編輯高油酸大豆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轉基因權威解答2:
轉基因抗蟲作物蟲子吃了會死,
人吃了為什么沒事?
轉基因抗蟲作物為什么能抗蟲,這要從“ 抗蟲蛋白基因” 的發現說起。100 多年前,在德國蘇云金小鎮的一個磨房里,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具有殺蟲功能的細菌,并把它以小鎮的名稱命名為蘇云金桿菌。蘇云金桿菌之所以能夠殺蟲,是因為它含有一種特殊的“Bt抗蟲蛋白”。這種Bt抗蟲蛋白高度專一,只能與特定害蟲(比如蛾類蝶類等“鱗翅目”害蟲)腸道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使害蟲腸道穿孔死亡。人類、畜禽和其他昆蟲胃腸細胞沒有結合這種蛋白的“特異性受體”,抗蟲蛋白進入消化道后只能被消化降解,所以沒有健康危害。有人比喻,正如巧克力,人類視為美食,狗吃了卻會中毒一樣。
正因為Bt抗蟲蛋白對環境、人畜無害,以它為主要成分的生物殺蟲劑在農業生產上安全應用了80多年。隨著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將“Bt 抗蟲蛋白” 基因轉入到農作物中,使作物也有了抗蟲的效果。對鱗翅目害蟲起作用的抗蟲蛋白,進入人的消化道后即被消化降解而不會對人發揮作用,所以人吃了轉基因抗蟲作物不會有事。轉基因抗蟲作物正是利用了這樣的物種差異性特點,這也是科學的精妙所在。
轉基因權威解答3:
吃轉基因食物,人會被“轉基因”嗎?
說到轉基因食品,有些人會產生一種疑問:吃轉基因食品會不會使人也被“轉基因”呢?其實是“轉基因”這個名字容易被誤解,食用轉基因食品并不會改變人類自身基因。
轉基因需要在特定的實驗室條件下通過特定的載體和儀器幫助才能將所需的目的基因轉入到作物或動物中,是不可能通過簡簡單單的吃“轉基因食品”實現的。
所有用作食品的動物或植物,不論是轉基因的還是非轉基因的,都含有基因。從生物學角度看,轉基因食品中的基因和其他食品中的一樣,進入人體以后,被消化分解為各種核苷酸、磷酸、堿基等小分子,不再是完整的基因,已經變成能被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當然不會影響人的基因構成,更不會遺傳給下一代。
認為吃了轉基因食品人就會被“轉基因”,就像說豬肉吃多了人就會變成豬,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轉基因權威解答4:
轉基因食物會不會導致不孕不育?
轉基因食品和普通食品一樣,不會導致不孕不育。轉基因食品上市前,都要按照國際通用規則開展科學全面系統的營養成分分析和毒性、致敏性等方面的研究試驗、檢測驗證和科學評估。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和普通食品一樣,不會增加任何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的物質。
轉基因食品和不孕不育之所以扯上“關系”,是因為一則編造的謠言。2010年,一篇題為《廣西抽檢男生一半精液異常,傳言早已種植轉基因玉米》的帖子在網上傳播,聲稱“多年食用轉基因玉米,導致廣西男性大學生精子活力下降”。事實上,對于廣西抽檢男生一半精液異常的說法,出自2009年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在校大學生性健康調查報告》,報告中提出環境污染、長時間上網、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大學生精子異常,根本就沒有任何轉基因的字眼。類似的謠言還有“無錫有一半女性不孕不育,都是轉基因導致的”等。2018年當地警方已對相關造謠者進行教育訓誡,并公開辟謠。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說法,不少謠言制造者正是利用這種心理,反復傳播這類謠言。吃轉基因食品導致不孕不育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和醫學證據,完全是謊言和誤導。
轉基因權威解答5:
轉基因食物能不能長期吃,
會不會影響后代?
有人說“轉基因食品一代人吃是看不出問題的,要吃三代甚至更多代看看”。任何食物包括轉基因食品中含有的基因和蛋白質等,都不能在消化道長時間保持原狀,都會被“一視同仁” 消化分解吸收代謝,因此轉基因食品在人體中沒有“累加效應”,不會隨著攝入量的增加在體內積累,也就沒有產生長期影響的物質基礎,更不會改變我們的基因,影響后代。
國際上開展了小鼠、豬的多代喂養試驗,我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對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動物猴,也開展了2代長期喂養試驗,沒有發現任何負面影響。從生產實踐看,轉基因飼料已在全球應用20余年,飼喂幾百億只雞,繁衍了20—40代,至今未發現1例這方面的安全性問題。
轉基因技術1989年開始應用于食品工業領域,目前廣泛使用的啤酒酵母、食品添加劑、食品酶制劑等,很多都是轉基因產品。自1996年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以來,全球累計種植轉基因作物已超過400億畝,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十億人口食用轉基因農產品,也沒有發生過1例經過科學證實的安全性問題。
轉基因權威解答6:
轉基因食物會不會致癌?
經安全評價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不僅不會增加致癌風險,還可以幫助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轉基因食品在上市前要經過一系列科學全面系統的食品安全檢測,按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等制定的通用國際規則開展毒性、致敏性等方面的試驗評估,任何一個階段發現存在風險,都會立即終止研發。
致癌因素主要有紫外線、X射線等物理因素,焦油(煙草中含有)石棉、亞硝酸鹽(隔夜菜中含有)等化學因素以及能使細胞發生癌變的病毒等,而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并沒有也不會增加上述致癌因素。
轉基因食品與癌癥扯上關系,源于2012年法國卡昂大學研究人員塞拉利尼發表的一篇論文,稱大鼠長期喂養轉基因玉米會引起腫瘤。實質上科學界普遍對其研究表示質疑,由于相關問題含混不清,該論文很快被撤稿。法國及歐盟對此專門進行了研究,歷時六年,耗資超1000萬歐元,結果表明轉基因玉米沒有引發任何負面效應,更沒有發現其有慢性毒性和致癌性。
不僅如此,轉基因技術還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質與安全。比如普通玉米受到害蟲咬食后容易發生霉變,產生黃曲霉毒素、伏馬菌素等有毒物質,從而產生致病、致癌風險。轉基因玉米因為能抗蟲,不僅農藥使用量大幅減少,而且籽粒中的毒素含量大大降低品質得到很大提升,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轉基因權威解答7:
轉基因作物使用的草甘膦除草劑會致癌嗎?
草甘膦是一種廣譜滅生性除草劑,因為除草效果好、毒性低、價格便宜,且在土壤中易分解、環境友好,成為全球農業生產中使用最為普遍、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劑,至今已應用40余年,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登記和使用,我國是草甘膦的生產和出口大國。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農藥殘留專家聯席會議,美國環保署、歐洲食品安全局、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等監管機構自1987年來先后對草甘膦開展了超過300個獨立的毒理學研究,評估結論是,草甘膦致癌的可能性較低。
2015年3月,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草甘膦列為2A類較可能致癌物,引發爭議。詳細分析可以看到,與草甘膦同時上榜屬于同一類的還有紅肉(豬、牛、羊等哺乳動物的肉)、油炸食品、夜班及理發師職業等。自1979年以來,IARC已經對上百種產品、化合物、生活習慣、病毒、工作環境做出了致癌分類,其中1類致癌物包括加工肉制品、煙、酒類飲品等,2B類可能致癌物包括咖啡、腌菜、蘆薈提取物等,3類不確定是否致癌物包括染發產品、熒光燈、磁場等,4類可能不致癌物包括己內酰胺(用于合成纖維制造)。IARC對草甘膦致癌性的結論與其他監管機構大不相同。原因在于IARC主要是發現生活中各種可能致癌因素的危害,夜班、理發師職業都是較可能致癌的因素,這些在生活中需要關注,但沒必要草木皆兵、因噎廢食。而監管機構的目標是分析產品是否可以安全應用,不但要考慮是否有風險,還要考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事實上由于草甘膦易降解、殘留量低,我們日常只會接觸非常少量的草甘膦,風險很小,就像吃紅肉或選擇理發師這個職業一樣,風險完全在可承受范圍。
轉基因權威解答8:
歐美人吃不吃轉基因食品?
簡單說就一個字:吃!美國人吃轉基因食品最多,歐洲也大量消費轉基因食品。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批準種植或使用轉基因產品。
美國是轉基因技術研發大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生產和消費國,目前美國已經批準了23種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每年種植轉基因作物11.3億畝左右,占其耕地面積的40%以上,其中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等轉基因品種種植面積均超過90%。美國種植的50%左右的大豆和80%以上的玉米均在美國國內消費。
美國的轉基因食品主要來源于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甜菜、番木瓜、蘋果、土豆等,常見的食用油、糕點、薯片、大豆蛋白粉、卵磷脂、玉米甜菜糖漿、人造黃油、玉米淀粉以及飲料、谷類食物等相關加工品基本都是轉基因的。歐盟每年進口大量轉基因農產品,主要是大豆、玉米、油菜、甜菜和其加工品。根據國際貿易數據統計,2022年,歐盟進口轉基因大豆約1279萬噸、轉基因玉米1048萬噸,其中轉基因大豆約占大豆進口的96%,轉基因玉米約占玉米進口的43%。日本進口的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籽,分別占國內消費量的96%、96%和98%。
俄羅斯由于地廣人稀、保供無虞,沒有必須推廣轉基因的動力和壓力,但也在進口轉基因農產品。目前俄羅斯每年大約進口轉基因大豆200萬噸,占其國內大豆加工量的40%。2020年,俄羅斯為防止國內出現大豆嚴重短缺、影響畜牧業的穩定發展,出臺了《轉基因豆粕進口程序簡化政府令》,大大簡化轉基因大豆和豆粕進口審批程序。
轉基因權威解答9:
我國市場上有哪些轉基因產品?
圣女果、紫薯、彩色玉米是轉基因品種嗎?
網上流傳一份轉基因食品名單,包括“圣女果、大彩椒、紫薯、彩色玉米”,其實都是假的。圣女果、大彩椒、紫薯、彩色玉米等都不是轉基因產品。按顏色、大小、形狀來辨認是不是轉基因產品不靠譜。國內市場上常見的轉基因食品主要是番木瓜、大豆油、菜籽油。
市場上的“圣女果”,其實就是小番茄,是我國在上世紀 90 年代引進種植的。野生番茄本身就是小個頭。根據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不斷培育出現在常見的各種品種。既有小的也有大的,顏色多樣,種類繁多,供消費者自由選擇。
自然界本來就存在著不同顏色的玉米。彩色玉米是通過常規雜交育種的方法把不同顏色的玉米粒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紫薯和彩椒也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其顏色主要是因為含有不同類型的花青素。
除試點種植的轉基因玉米大豆外,我國目前大面積種植的轉基因作物還有抗蟲的棉花和抗病的番木瓜。批準進口的有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甜菜、番木瓜、苜蓿、甘蔗及其相應的加工品,其中甜菜、番木瓜、甘蔗等進口極少。轉基因玉米主要用作飼料,大豆、油菜主要用作飼料和榨油。
轉基因權威解答10:
為什么轉基因產品要進行安全評價?
為什么說通過安全評價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對轉基因產品進行安全評價是國際通行做法,國際上建立了科學嚴謹的評估程序和評估標準,就是為了確保通過安全評價、獲批上市的轉基因產品和普通產品一樣安全。科學界長期跟蹤和應用實踐表明,通過安全評價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轉基因技術是一個新技術,人們對新技術有擔憂有疑慮是正常的。為了充分保障轉基因技術這項新興技術在發展應用中的安全性,也為了消除社會公眾的擔憂,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普遍要求對轉基因產品進行安全評價。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制定了科學嚴謹的評價標準,是全球公認的評價規則。各國遵照這些評價標準,建立了全面系統的評價方法、程序和法規制度。
從科學角度看,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主要體現在吃了對人有沒有不良影響以及大面積種植對生態環境有沒有不良影響兩方面。轉基因產品上市前需要經過毒性、致敏性等食品安全評價,以及基因漂移、生存競爭能力、生物多樣性等環境生態影響的安全性評價,確保通過安全評價、獲得政府批準的轉基因生物,除了增加人們希望得到的性狀,例如抗蟲、抗旱等,并不會增加過敏原和毒素等額外風險。
我國對轉基因農產品的安全評價按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安全證書5個階段進行,在任何一個階段發現任何一個對健康和環境不安全的問題,都將立即終止。主要農作物通過安全評價后還要經過品種審定才能商業化種植。
世界衛生組織(WHO)、歐盟委員會(EC)、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等眾多國際權威機構進行了長期跟蹤評估,結果表明,上市流通的轉基因產品與非轉基因產品同等安全。截至目前,已有16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聯合簽署公開信,呼吁尊重關于轉基因產品安全性的科學判斷和監管機構的評估結論。
轉基因權威解答11:
如果不想吃轉基因食品,消費者能選擇嗎?
吃不吃轉基因食品,消費者有選擇權。消費者可以通過轉基因標識來識別、選擇是否要購買轉基因產品。
為了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我國在2002年就出臺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制定了包含5類17種產品的標識目錄,實施強制標識制度。常見的轉基因食品,如轉基因大豆油、菜籽油,均要求標注“加工原料是轉基因大豆/油菜籽”等字樣,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這里要說明,轉基因標識和安全性沒有關系,標注轉基因絕不代表不安全,通過安全評價、上市流通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
以前市場上常有標注“非轉基因” 字樣的葵花籽油、花生油等,誤導了公眾認知,消費者誤以為市場上有很多轉基因產品。其實,國際上和我國市場上根本沒有轉基因的葵花籽和花生。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防止誤導公眾,2018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衛健委三部門聯合發布公告,明確對市場上沒有轉基因同類產品的食用植物油不得標注“非轉基因” 。
下一步,還將進一步完善標識目錄范圍,科學設置標識閾值,規范標識要求,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
轉基因權威解答12:
轉基因作物能留種嗎?
農作物種子分為常規種和雜交種。雜交種是通過一定技術和方法將一個品種的花粉授給另一個品種從而結出果實產生的種子,雜交種能夠綜合父母兩個品種的不同優勢、甚至還可能會產生超越兩個品種的雜交優勢。在雜交種出現之前,農民一直通過自留常規種來種植莊稼。
受育種技術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可以輕易地實現雜交。比如雜交水稻技術正是在袁隆平院士等科學家不懈的努力之下才實現的,為中國及世界糧食安全做了巨大貢獻。作物的特點不同、種子類型也不同。玉米目前基本都是雜交種,而大豆、小麥則多為常規種,水稻既有雜交種又有常規種。
農業生產上,如果使用了雜交種再對后代進行留種種植的話、因為性狀分離等遺傳規律,雜交產生的優勢就會丟失,作物會整齊度不一、農藝性狀會顯著下降,達不到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要求。例如,玉米雜交種具有生長旺盛、產量高、抗病蟲能力強的優勢,但是如果把種子留下來,來年再種則會發生參差不齊、性狀不優、產量下降的情況,因此不宜留種,需要購買新的雜交種。而大多數大豆、小麥屬常規種,留種后再種,性狀保持的較好,也就可以繼續作為種子使用,不必年年購種。
農作物適不適合留種,主要看種子是常規種還是雜交種,與有沒有使用轉基因技術根本沒有關系。轉基因性狀轉入到常規作物中就可以留種,轉入到雜交作物中則不適合留種。
此外,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為糧食出售時,為了防止發芽帶來損失,有時候也會進行滅活處理,例如使用高溫熏蒸等措施來破壞種子內部結構。所以一般買來的糧食、進口的糧食不能發芽或者發芽率不高,這和是不是轉基因也沒有任何關系。
來源丨農業農村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