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二十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與產品交易會“2023中國智能育種技術創新”院士論壇在安徽合肥舉行。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蓋鈞鎰作《種業4.0與種業科技》報告,為中國種業未來發展提供參考方向。
從蓋鈞鎰院士的報告看,中國種業未來的發展,要實現三個結合。一是經典育種與生物育種相結合,二是種業與機械、信息等多學科相結合,三是種子企業“育繁推”“產學研”相結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蓋鈞鎰
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科合肥智能育種加速器創新研究院、安徽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承辦。
“農業4.0是融合互聯網的高度智能化的農業時代,種業4.0同樣如此,是育、繁、推全鏈條的高度現代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蓋鈞鎰在論壇上表示。
蓋鈞鎰認為,中國種業未來的發展,要實現三個結合。一是經典育種與生物育種相結合。育種兩個環節,第一個是圍繞目標需求創造變異,傳統手段包括親本組配、突變、誘變等,生物育種手段包括轉基因、基因編輯。第二個環節是后裔選擇,從數以萬計的變異中選擇綜合性狀優良、表現最好的個體。
“現有變異和創新育種要結合起來,經典育種的重要性不可忽視,積累了幾千年的優良資源和變異是育種的基礎。同時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創造新的變異和基因,加上歷史資源高通量全基因組育種,最終應用于大數據現代化智慧育種。”
二是種業與機械、信息等多學科相結合。現代化、規模化育種要重視不同學科的發展。育種小區機械化操作,田間性狀測量電子化和室內測量性狀硬件標準化,多種傳感器和遙感技術的應用與表型組學技術體系的建立,種質資源、大規模試驗設計、育種系譜分析與原始記錄追溯等育種信息化管理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多學科研發的有力支撐。
“注重數據采集硬件篩選、育種軟件開以及信息管理平臺搭建,發展遙感光譜數據、表型建模、基因型關聯和全基因組判別等大數據智慧育種技術,最終實現育種工作從種質管理、育種計劃、試驗設計、田間布局、數據采集、數據管理、統計分析、數據查看分析利用等全過程一體化、信息化管理。”

論壇現場。
三是種子企業“育繁推”“產學研”相結合。中國有5000多家種業公司,但除了少數大型公司,育、繁、推相對是分離的,大量企業仍從育種單位買品種,做種子經營,技術研發仍集中在科研單位。
“要兩條腿走路,企業要建立自主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體系,還要找到緊密合作的科研單位,建立產學研結合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體系,最終建立中國特色產學研集合的種業發展體系。”
蓋鈞鎰指出,總之要全面考慮種業4.0創新發展,應用各方面現代科技成果,做精準的基因型鑒定,更要精準的表型鑒定,還要有高通量快速鑒定。生物技術要綜合利用各類性狀的自然變異和創新變異,要延伸到育種家實際應用的“最后一公里”。要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化和智慧育種,包括表型、資源、基因型、環境等方面。還要發揮目前已有高產品種的潛力,培肥地力是關鍵。
記者丨張植宏
圖源丨全國農技推廣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