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種迭代升級推動區域結構優化
黃淮海區域是我國重要的夏玉米主產區,近年來在品種迭代升級方面成果顯著。該區域氣候條件復雜多變,麥-玉米兩茬種植模式獨特,且病蟲害多發,這促使育種技術不斷向高產、抗逆、抗病等方向突破。例如在2024年9月中國種子協會開展的尋找玉米高產品種測產活動中,黃淮海區域有11個品種參與測產,其中9個品種產量超過1000公斤,京科836更是以1106.65公斤的高產成績位列榜首。這些優秀品種展現出強大的抗逆能力、綜合抗性和廣適性,在多災害疊加的環境下仍能保持高產穩產,有效提升了區域玉米產量。
科研力量聚焦綜合抗性育種,借助現代技術手段篩選出適應性更強的品種,推動種植結構向高效集約化方向轉型。
韓俊強老師在2024年10月9日YD268簽約儀式上報告提到:黃淮海地區的玉米品種發展趨勢呈現出高抗倒伏、耐合理密植、抗逆性強(能抵抗旱、澇、溫、照等多種不良條件)、對主要病害達到中抗以上、生育期適中以及適合機械收獲等特點。自新世紀以來,黃淮海夏玉米區經歷了農大108、鄭單958兩代品種的更迭,但至今尚未完成有效的第三次換代。當前的玉米品種呈現出一種割據狀態,如MY73、聯創系列品種(裕豐303)、登海系列品種、良玉99、東單1331、沃玉3號、京科系列品種等仍是該區域的主栽品種。
黃淮海地區在歷史上一直是超級大品種的領航者,由于該區域夏玉米所面臨的脅迫遠大于其他玉米生態區,所以在黃河流域及周邊地區成為大品種的玉米品種,往往會推廣至東北、西北春播中晚熟區并成為主栽品種。新世紀以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玉米品種,如掖單13、農大108、鄭單958、浚單20都是從黃淮海區域起步(包括后來在北方春玉米區大面積推廣的先玉335),并成為主栽品種。然而,至今玉米國家科技一等獎已經缺失14年,未來誰能在該領域嶄露頭角,仍需拭目以待。
隨著種業振興進入第五個年頭,成效逐漸顯現,玉米品種正式邁入大換代階段,轉基因技術也正式開啟產業化進程,玉米價格進入承壓波動周期,制種成本居高不下,品種分化明顯,種子供給過剩的新周期全面開啟。目前,玉米種業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洗牌,既充滿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諸多新挑戰。
二、生物技術產業化加速行業洗牌
生物技術(如轉基因)的應用已進入政策支持階段,這正在推動玉米種業競爭格局發生深刻重塑。具有抗蟲、耐除草劑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正逐步替代傳統雜交種,尤其在高風險種植區域,其推廣價值更為顯著。在政策導向下,技術儲備豐富的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占據有利地位,而那些依賴傳統模式的中小企業則面臨市場份額被壓縮的困境,行業集中度呈現出明顯的提升趨勢。
2023年10月17日,農業農村部官網公示了首批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審定名單,其中包括37個轉基因玉米品種和14個轉基因大豆品種,這51個品種于2023年12月7日全部通過審定。2023年12月25日,農業農村部頒發了全國首批轉基因經營許可證,聯創種業、登海種業等26家種企獲批,轉基因玉米種子正式進入銷售環節。2024年10月22日,農業農村部又公示了第二批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審定通過名單,包括27個轉基因玉米品種和3個轉基因大豆品種。到了2025年4月8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已有97個轉基因玉米品種通過初審。
在當前的種業格局中,以隆平高科為代表的“中信系”、以先正達為代表的“中化系”已正式登上世界種業舞臺,先正達穩居世界種企第三,隆平高科多次入圍前十。隆平高科多年來通過兼并重組不斷擴大業務規模。這一系列收購動作助力隆平高科加速整合國內外業務,實現種業全球化布局。此外,“國投系”也強勢誕生。
在轉基因技術的發展趨勢下,實力較強的種子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市場占有率有望顯著提升,競爭優勢更加明顯,而一些實力較弱的小企業或沒有自主品種的企業,由于無法獲得轉基因性狀公司的合作,面臨無轉基因玉米品種上市的尷尬局面,甚至可能被迫退出市場。
三、供需矛盾倒逼產業轉型
當前,玉米種業市場面臨著產能過剩與市場需求升級的矛盾。低端品種由于抗性差、產量不穩定,逐漸被市場淘汰。而消費者對于玉米品質與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催生了對高端品種的市場需求。同時,國際競爭壓力凸顯,暴露出國內技術差距,這促使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速品種升級與產業鏈整合。
據全國農技中心統計,2023-2024年度,玉米種業市場供需比為167%,2024-2025年度供需比更是高達175%,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對價格和品種選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優質品種在市場上銷售順暢,而一般品種則出現滯銷現象,形成庫存積壓。
四、種植模式革新與技術協同效應凸顯
傳統粗放的玉米種植模式正加速向綠色高效模式轉型,一系列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在水資源日益緊張的背景下,節水灌溉技術應運而生,通過滴灌、微灌等方式,精準地將水分直接輸送到玉米根部,減少水分蒸發和滲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精準施肥技術則依據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養分需求,結合土壤肥力狀況,精確計算施肥量和施肥時間,確保玉米在各個生長時期都能獲得充足的養分,避免肥料的過度使用和浪費,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減少了環境污染,同時提高了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規模化生產與社會化服務的深度結合,有效降低了新技術的應用門檻。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規模化經營主體通過集中采購、統一培訓等方式,將先進技術推廣至千家萬戶,使得廣大農戶能夠輕松掌握并應用節水灌溉、精準施肥等技術。這不僅促進了先進技術的快速普及,還加速了新品種的推廣進程。種植模式的持續創新為新品種提供了豐富的落地應用場景,從而形成了“技術-模式-品種”協同發展的良性閉環。
近年來,密植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技術通過合理密植增加玉米種植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再結合滴灌和精準施肥技術,滿足玉米在高密度種植下的水肥需求,使玉米植株能夠更好地生長發育,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產量。精準農業技術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等,實現對玉米種植過程的精準監測和管理。智能化農機裝備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種植模式的革新,如自動駕駛播種機、無人植保機等。這些智能化農機裝備具備高精度作業、自動化控制、遠程監控等特點,能夠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降低勞動力成本。
五、氣候常態化挑戰驅動抗性育種加速突破
黃淮海區域的氣候問題日益嚴峻,旱澇交替、病害頻發等現象趨于常態化,這促使育種目標必須轉向培育多抗性、廣適應性的玉米品種。科研領域積極行動,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加速培育耐逆境品種,重點攻克關鍵性狀,以應對復雜環境對產量的威脅。
面對旱澇交替的氣候挑戰,各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正深入研究玉米的抗旱和耐澇機制,采用多種技術手段,挖掘和鑒定相關基因,培育出抗旱耐澇的玉米新品種。在病害防御方面,科研團隊加強對玉米病害的研究,培育出具有持久抗性的玉米新品系。針對高溫脅迫,科研人員探究玉米在高溫環境下的生理生化變化,挖掘相關基因和分子標記,培育出耐高溫的玉米品種。對于鹽堿地種植問題,科研團隊積極開展耐鹽堿玉米育種研究,創制耐鹽堿新種質,培育適應鹽堿地種植的新品種。
技術驅動: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相結合,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引領種業技術發展,推動玉米種業不斷進步;政策與市場聯動:政策支持為新技術應用提供空間,市場需求升級促使種業企業優化產品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培育抗逆性品種為核心:多抗性品種成為種業競爭的關鍵,育種工作注重培育適應復雜環境的廣適性品種,保障玉米產業穩定;模式創新賦能:綠色技術與規模化種植相融合,為新品種提供實踐平臺和應用基礎,推動玉米產業轉型升級。
未來,種業競爭將圍繞企業的技術整合能力和全產業鏈布局展開,政策風向與技術創新速度將是影響種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來源:文章素材由種業商務網綜合整理于行業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