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再次強調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山西省地處黃河流域中部,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南北橫跨6個緯度,地形復雜、氣候多樣,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農耕文化孕育了豐富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也鑄就了山西省“小雜糧王國”的美譽。
近年來,山西省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啟動大范圍良種培育項目,圍繞玉米、大豆、小麥等農作物,聯合省內外科研院校、種業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旨在突破制約種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良品種,做強優勢種業企業,加快推進山西省種業高質量發展。
聯合攻關育種
日前,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3年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山西省推薦的瑞普909(玉米)、晉谷21號(谷子)、晉薯16號(馬鈴薯)均入選全國農業主導品種。據了解,這些品種均由山西農業大學選育。在品種培育方面,山西省始終圍繞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加快大面積提高單產,提升糧油作物生產能力這一目標,組織科研團隊、企業、政府聯合攻關,搭建品種服務平臺,制定聯合育種方案。
“聯合攻關育種,我們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為依托,通過研究大整合、資源大聯合、育種大集成等來培育自己的育種創新體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趙文志表示。
關于聯合攻關育種,山西省確立了由“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牽頭+科研院所+種業企業+育種基地”共同實施的辦法,并組成工作推進小組和項目組,相關專家和企業負責人部署協調育種聯合攻關事宜。
據了解,今年山西省的種業攻關行動還聚焦玉米、小麥、馬鈴薯、大豆、谷子、高粱6個農作物品種以及生豬、肉牛、肉羊3個畜禽品種,努力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
提升種質資源
種優則物豐,糧安則民安。
山西省是種質資源大省,但不是種業強省。為把種質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種業優勢,去年山西省出臺的《山西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提出開展種業振興五大行動,分別為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種業創新攻關、種業基地提升、種業企業扶優、種業市場凈化等行動。其中,著力推動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是重點任務。
記者了解到,在第3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中,山西省收集了3087份種質資源信息,包括糧食作物2271份、經濟作物307份、蔬菜206份、果樹294份、牧草綠肥9份。其中,翼城縣的珍珠玉米和澤州縣的芹菜入選全國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此外,在山西農業大學農業基因資源研究中心,保存著山西省各地7萬多份作物種子,保存數量在全國地方種質庫中位居第3位,其中雜糧的種質資源位居全國地方種質庫首位。
“在多年的種質提升和推廣應用中,晉汾白豬多系祖建系所具有的豐富遺傳變異得到充分釋放,表現出巨大的選擇潛力和種質提升預期,預示著通過品系選育和合理配套,是進一步提高晉汾白豬種質利用率的重要途徑。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開展汾白豬本品種選育和優質風味系、高效快長系的選育,開展雜交配套研究,篩選出雜種優勢強的雜交組合2個。”山西農業大學副校長、豬品種聯合攻關項目首席專家李步高教授說。
多方參與制種
小麥是山西省除玉米之外的第二大糧食作物。小麥制種是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變量,在鄉村種業振興戰略部署中的地位至關重要。為此,山西省積極開展中央政策性小麥、玉米制種保險政策宣傳。
“農業理賠款真是及時雨,有效減緩了災情對小麥種業帶來的壓力,讓我們種業行業制種更有底氣了!”7月9日,山西堯山某公司經理收到先行賠償的8100元小麥制種保險金后高興地說。
據介紹,今年是山西省小麥、玉米制種保險納入中央政策保險元年。目前,太平洋財險已經在原平、浮山等地主要小麥、玉米制種鄉鎮進行承保,切實為促進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制(繁)種能力是衡量一個地區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6月25日,省農業農村廳公布了第一批省級制種基地縣和良種繁育基地,目的是推動山西省制種基地提檔升級,保障農作物種子供給能力,提升良種生產水平。據了解,制種基地縣和良種繁育基地的品類,除了第一批涉及的以外,還有大豆、水果、食用菌等品類。
為進一步強化國家級大豆制種基地檢疫防疫措施落實,保障大豆生產安全和制種安全,7月8日,省植保中心組織工作人員參加了2023年國家級大豆制種基地檢疫檢查活動,深入大豆制種企業生產基地,對大豆病害發生、監測防控等情況進行了調研,實地察看了農技推廣部門開展的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控藥劑篩選試驗、大豆生產田種子藥劑包衣防控效果等情況,對山西省的大豆生產和檢疫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山西省將持續打牢種質資源基礎,推進種業科研創新,提升種業企業競爭力,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奠定種業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