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認定16家種業骨干企業;河南推動4家種業企業上市;湖北武漢經開區發布扶持種業發展“10條”新政;重慶2.9億元支持“優質糧食工程”,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取得新進展;遼寧省種業創新研究院揭牌;
廣東實施“粵強種芯”工程,積極打造“現代種業”等若干重點鏈;武維華率全國人大常委會種子法執法檢查組到江蘇檢查種子法貫徹實施情況;吉林出臺《吉林省種業振興工程建設方案(2022-2035)》……
01
江西:認定16家種業骨干企業
關于江西省農作物種業骨干企業認定的公示
根據《江西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關于開展省級農作物種業骨干企業遴選認定工作的通知》,經企業自主申報、市級審核推薦、省級組織專家評審,擬認定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為糧油作物類“優勢型”種業企業,江西天稻糧安種業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為糧油作物類“成長型”種業企業,江西大家族種業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為經濟作物類“成長型”種業企業,現向社會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2023年5月29日至2023年6月2日)。公示期內如有異議,可向廳種業管理處實名反映,逾期不予受理。以單位名義反映問題的應加蓋公章,以個人名義反映問題的應署真實姓名。反映情況和問題必須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具體詳實,以便調查核實。
聯系人:張昆,0791-86213289
附件:江西省農作物種業骨干企業擬認定名單
2023年5月23日
附件:江西省農作物種業骨干企業擬認定名單
一.糧油作物類“優勢型”企業
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
江西現代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天涯種業有限公司
江西紅一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先農種業有限公司
二.糧油作物類“成長型”企業
江西天稻糧安種業有限公司
江西惠農種業有限公司
江西匯豐源種業有限公司
江西科源種業有限公司
江西金信種業有限公司
江西金山種業有限公司
三.經濟作物類“成長型”企業
江西大家族種業有限公司
江西省江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農望高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華農種業有限公司
江西省贛新種子有限公司
02
河南:后續推動4家種業企業上市
秋樂種業上市,意味著河南本土迎來種業A股第一股,一舉終結了2012年以來我國未有農作物種企上市的局面。
目前在河南證監局輔導備案的種業企業有兩家,分別為河南金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金苑種業)、河南金博士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金博士種業)。河南富吉泰種業有限公司、河南楓華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則是河南省省定重點上市后備企業。
金苑種業在2021年12月6日輔導備案。該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2022年7月在新三板掛牌,主要產品為玉米種子和小麥種子,2021年玉米種子收入占比為79.45%,毛利占比達92.58%。公司2022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億元,同比增長4.34%。
金博士種業在2022年12月15日輔導備案。該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2016年8月在新三板掛牌,主要產品為玉米種子。金博士種業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2.16億元,同比增長58.27%。其2022年半年報顯示,營收為8355.29萬元,同比增長20.56%。
河南種業企業存在“弱小散”的現狀,培育種業龍頭企業有關鍵作用。種業競爭的核心是技術創新能力問題,而多數種業企業主要依靠轉讓品種經營權來開展經營活動。企業應該成為種業技術創新的主體,這既是國家的要求,也是種業發達國家核心競爭力強的主要原因。登陸資本市場,將助力種企盡快扭轉局面。
中原農谷在其發展目標中也提及,到2025年培育1家全國十強種業企業并實現上市,農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家以上,培育3~5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輔導備案的種業企業至少還有3家。其中,河北1家,為河北沃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北2家,為湖北康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襄陽正大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已出臺措施推動種業企業上市。在《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種業強省的若干意見》中,河南明確要實施種業企業扶優行動,對重點企業精準幫扶上市,加大企業上市推進步伐,打造種業振興的骨干力量和領軍企業,加快形成種業發展新格局。
同時,在《關于牢記領袖囑托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及,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掛牌上市。而根據河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發布的“河南省省定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名單(2022年二季度)”,除已上市的秋樂種業、在輔導備案的金苑種業,省定重點上市后備種企還有河南富吉泰種業有限公司(鄭州市)、河南楓華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駐馬店市)。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保障400多萬畝良種田種子質量
河南農業農村廳為解決麥收期連續陰雨問題出臺了應急搶收、烘干晾曬等十項措施。其中,針對核心育種區域也提出了針對性措施。
河南省400多萬畝小麥種子田,種子產量38億斤,占全國38%以上,其中60%分布在豫北地區,受此次降雨影響較小,但今年豫南的小麥種子可能會受一些影響。省、市、縣對400多萬畝小麥良種田優先調度,優先收獲,優先使用烘干設備,優先保證種子質量。
03
湖北:武漢漢南種業小鎮發布“10條”扶持新政,種業原創研發最高獎1億元
在漢南現代種業小鎮進行原創研發的種業企業、種子研發機構,最高可獲得1億元的研發補助。6月3日,在武漢種博會漢南現代種業小鎮分會場活動上,武漢經開區發布了扶持種業發展“10條”新政。其中,支持鼓勵種業企業、種子研發機構原創研發,按科研項目年度實際投資額的40%進行獎補,最高1億元。同時,獎勵通過國家、省審定的農作物品種和植物新品種。農作物品種每個獎勵15萬元,植物新品種每個獎勵3萬元。
“10條”新政還包括:鼓勵種業企業落戶、支持引進高端人才、支持種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培育企業創新主體、支持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高資質企業持證經營、支持成果產業化發展、強化金融服務和用地保障等。
如,對總部型企業、龍頭型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落戶,最高獎勵4000萬元;租用辦公用房,每年最高補貼200萬元、連續補助3年,自建自用辦公用房,最高一次性補貼1000萬元。
現代種業產業領軍人才最高獎200萬元,高端技術人才最高獎150萬元。種業基礎設施最高獎補1000萬元。成果首次獲得國家、省認定的種業企業或研發機構,一次性獎勵30萬元,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最高一次性獎60萬元。
支持創新平臺建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獎30萬元;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眾創空間獎200萬元。對持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種業企業,一次性獎勵50萬元。企業發展加工、倉儲、物流等,最高獎500萬元。為企業貸款貼息,最高200萬元。
漢南現代種業小鎮位于武漢經開區湘口街,作為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發展成種業“芯片區”,入駐了武大天源、亞非、楚為、科珈、文鼎、漢研、利眾、碧水、天華等8家種子企業,培育出高產優質新品種200多個,種子年銷售5億元。預計到2025年,種業小鎮將聚集種子企業30家,帶動產值30億元。
04
江蘇:武維華率全國人大常委會種子法執法檢查組檢查種子法貫徹實施情況
5月26日至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到江蘇,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貫徹實施情況。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信長星與執法檢查組進行工作交流。省委副書記鄧修明參加有關活動。武維華指出,檢查種子法貫徹實施情況,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振興民族種業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監督工作的重點之一。
近年來,江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實施種子法責任明確、落實到位,推動民族種業振興措施得力、成效明顯,依法治種、依法興種良好氛圍正在進一步形成。檢查組將認真總結江蘇的好經驗好做法,深入研究、充分吸納基層提出的意見建議。武維華強調,全面貫徹實施好種子法,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進一步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通過深入貫徹實施種子法,依法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依法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依法規范選育品種審定管理,依法開展種子質量監督管理,依法強化現代種業發展保障支撐。希望江蘇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農業強省建設,以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擔當,奮力譜寫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信長星感謝全國人大常委會長期以來對江蘇發展的重視和關心。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三農”工作寄予厚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賦予江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務,明確要求我們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種子法,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打造重大創新載體深化協同攻關,培育壯大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抓好種子基地和園區載體建設,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營造依法育種、治種、興種的良好氛圍。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到江蘇開展執法檢查,是對我們在法治軌道上更富成效推動種業振興、推進農業現代化走在前的精準把脈和有力指導。我們將全力配合支持,認真落實執法檢查組提出的意見建議,以更加扎實的舉措打好種業翻身仗,為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江蘇新的貢獻。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蔣超良、范驍駿、王剛,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孫其信、錢前,全國人大代表陳凡,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省和南京市領導樊金龍、魏國強、胡廣杰、龍翔分別參加有關活動。
在江蘇期間,執法檢查組先后到徐州、淮安、揚州、南京等地開展實地檢查,并召開座談會聽取有關情況匯報和意見建議。
05
重慶:2.9億資金支持“優質糧食工程”,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取得新進展
5月27日上午,2023年重慶糧食科技周啟動儀式在涪陵舉行,來自重慶市發展改革委(重慶市糧食局)的消息,重慶已爭取各類資金2.9億元,支持重慶市儲備糧公司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強化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推進全市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糧食局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爭取各類資金2.9億元,支持市儲備糧公司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完善質檢體系,推進生態綠色儲糧,帶動地方糧食儲備向“科技、綠色、生態”方向發展。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支持產糧大縣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建設糧食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基地,渝北、江津等10余個區縣相繼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積極搭建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平臺,建成西南油菜籽營養與健康聯合研究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2022年,全市國有糧食企業新增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0項,累計有5個單品被認定為“中國好糧油”產品、32個單品被認定為“重慶好糧油”產品。
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記者從5月27日舉行的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科技成果發布會上獲悉,該中心在家蠶、楊樹、青蒿等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方面取得新進展,攻克了一批創制育種關鍵技術,部分創新成果進入轉化階段。
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由西南大學牽頭建設,是農業農村部納入全國支撐育種創新的專業化平臺。2021年初,家蠶、楊樹、青蒿3個種質研究團隊的近200名科研人員首期入駐。
截至目前,家蠶種質研究團隊已獲取1000余份家蠶重要種質資源,成功構建了多組學大數據分析平臺、家蠶規模化種質創制平臺、現代化人工飼料養蠶工廠,并順利啟動家蠶的規模化種質創制,多項蠶絲生物材料創新成果進入實質性轉化階段;楊樹種質研究團隊創制了近500份種質素材,10余種造紙、建筑用材及觀賞楊樹新品種進入中間試驗階段;青蒿種質研究團隊揭示了脫落酸調控青蒿素生物合成和抗旱的分子機制,培育出2個高產抗旱的青蒿新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達2.5萬畝。
發布會上,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二期同時投入運行,油菜、馬鈴薯、柑橘、茶樹、羅非魚、淡水魚類等6個種質研究團隊入駐。該中心首席科學家夏慶友教授介紹,下一步將繼續發揮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學科優勢,開展規模化工程化種質創制攻關,篩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植物新品種,為種業振興貢獻力量。
06
廣東:深入實施“粵強種芯”工程,積極打造“現代種業”等若干重點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實踐的“三農”新篇章,廣東結合實際并制定《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
意見提出,深入實施“粵強種芯”工程。加強特色優勢品種研發。扎實開展農業種質資源鑒評、保護與利用。高水平建設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和廣州、深圳種業創新高地。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完成農業種質資源普查任務。
意見提出,推動產業能級提升。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跨縣集群建設。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揮串聯產業鏈上下游、優化資源配置作用,牽頭搭建大平臺、實施大項目,推動產業園區拓功能、擴規模、增效益。提升特色化、專業化、集約化水平,打造更多百億元級、千億元級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與食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立足10個千億元級、5個百億元級子集群,積極打造“現代種業”等若干重點鏈。建立集群發展“企鏈群”傳導機制,支持處于產業鏈核心地位、對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生態構建有影響力的鏈主企業實施重點環節大項目,將鏈條延伸到鎮村。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優工程,支持企業強強聯合、同業整合、兼并重組、掛牌上市,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標桿企業。
07
吉林:出臺《吉林省種業振興工程建設方案(2022-2035)》,省農業農村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解讀
近日為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省政府下發《吉林省種業振興工程建設方案(2022-2035)》,為實現“千億斤糧食”生產目標奠定種業基礎。記者采訪了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二級調研員梁向軍,就方案的出臺背景、主要內容和特色亮點進行了解讀。
“我省糧食產量已經連續9年超過700億斤,2022年達到816.16億斤,穩居全國第五位;糧食單產940.52斤/畝,位列全國第三位,居全國前十名產糧大省第一位;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種子在糧食增產中貢獻率達到45%以上。作為糧食產能提升的重要支撐因素,種業必須抓住機遇實施振興行動,加快培育推廣更多高產高效、優質綠色、適宜機收的優良新品種,助力吉林省'千億斤糧食'生產目標實現。” 梁向軍說。
圍繞吉林省種業發展實際,方案提出了總體思路和目標、建設內容、實施進度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內容,重點建設“2平臺、3中心、4基地”。梁向軍對記者介紹說,“2平臺”即省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北方粳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3中心”為鴻翔種業科創中心、先正達春玉米研發中心、東北地理所人工智能育種研究中心,“4基地”是洮南市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公主嶺市國家級水稻制種基地、撫松縣國家級區域性人參良種繁育基地、南繁及省級新品種展示評價基地。項目以省內外優勢科研院校為技術依托,以大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為建設主體,以企業化機制運行,聚集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加大種質資源創新開發利用,加強關鍵育種核心技術攻關和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應用,扶優做強種業企業。工程項目采取中央投資、省級投資、企業自籌和社會資本注入等方式,項目建設期3年。
根據吉林省種業實際,著眼“利長遠、有實招、能落地”總原則,方案具備三大特色亮點。梁向軍表示,種質資源創新平臺建成后,能夠達到智能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保存種質資源40萬份,滿足今后50年資源創制、基礎研究等方面重大需求。生物育種研發中心建成后,可以有效開展基因編輯和生物育種技術研究,加快突破性品種選育速度,大大縮短與發達國家“生物育種+信息化”差距。種業創新生產基地建成后,極大提高種業企業在省內繁種供種能力,降低省外制種風險,對促進農民增收,提升吉林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具有重大促進作用。
方案還明確了今后種業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創制優異種質資源100個,打造高標準制種基地15萬畝,研發出突破性新品種30個。到2030年,累計創制優異種質資源300個,打造高標準制種基地20萬畝,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10家以上,累計研發出突破性新品種100個,品種自主選育和推廣率達到85%以上。到2035年,累計創制優異種質資源500個以上,打造高標準制種基地20萬畝,累計研發出突破性新品種200個以上,自主品種占比達到90%以上;1家以上玉米種業企業綜合實力進入全國10強,2家進入全國50強,種業為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50%以上。
08
遼寧:省種業創新研究院揭牌

遼寧省種業創新研究院揭牌儀式現場。 遼寧省科技廳供圖
為在種業科技創新上實現新突破,4月25日,遼寧省種業創新研究院揭牌儀式暨省種質創新藏糧于技專項啟動會在遼寧友誼賓館舉行。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高濤、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出席會議,并共同為遼寧省種業創新研究院揭牌。
據悉,遼寧省種業創新研究院以遼寧省農科院為主體,建立種業科研協同工作機制,以1+N的方式,集聚省內外科技創新要素,瞄準現代分子生物育種底盤技術需求,建設作物分子生物育種重點實驗室,構建種質創新研發共享平臺,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為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遼寧力量。
遼寧省種質創新藏糧于技專項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求和做大遼寧地方特色為目標,充分發揮遼寧種業創新潛能和自然資源稟賦,強化頂層設計,凝練科技項目,整合創新優勢,匯聚種源創新攻關合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為加快實現種源自主可控貢獻遼寧智慧。
相關負責人表示,遼寧省種業創新研究院的成立和省種質創新藏糧于技專項的實施,將在“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業振興”中展現更大的擔當和作為,為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提供農業科技創新的不竭動力。
09
陜西: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任務全面完成,太白紅皮核桃等入選全國優異種質資源
5月29日,在陜西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廣亭作了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辦法》(以下簡稱“一法一辦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報告指出,“一法一辦法”實施以來,省政府及各級堅持依法治種、依法興種,為保障全省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促進農業和林業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取得新成效。
報告中提到,為落實種子法第5、13、16條和實施辦法第4、13條,省政府組建種業工作專班,印發《落實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實施意見》,發布《陜西省“十四五”現代種業發展規劃》等規范性文件。省農業農村、林業部門分別成立主要農作物、林木和草品種審定委員會。省級財政連續12年設立種業發展專項資金,2020至2022年省級共投入種業專項資金1.75億。各市相繼制定配套制度措施和方案,為促進全省種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政策、制度和資金保障。
為落實種子法第8、9、10條和實施辦法第7、8、9條,陜西省林草種質資源普查收集穩步推進,計劃2024年底結束。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任務全面完成,征集移交國家庫種質資源5713份,征集優異資源300多份。寶雞太白紅皮核桃、商洛鎮安嶺溝貢米和漢中留壩大果型獼猴桃,分別入選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度全國十大優異種質資源。寶雞市建成鳳縣大紅袍花椒、眉縣獼猴桃、千陽縣蘋果等種質資源繁育保護圃及隴縣八渡油松種子園、馬頭灘落葉松母樹林等國省重點林木良種基地,保存各類農作物、苗木種質資源1萬余份。
為落實種子法第12、15、19、22條和實施辦法第10、11、12條,陜西省聚焦糧油和特色產業,發揮楊凌科研優勢,建立種業創新中心,搭建“產學研”關鍵性技術創新平臺,支持種業創新和新品種培育。小麥、油菜、番茄育種水平處于全國第一梯隊。2012至2022年,全省共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1100多個、林木良種284個,登記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近600個,引種備案品種800多個。
為落實種子法第4、12、19、20條和實施辦法第17條,陜西省健全新品種試驗推廣體系。西農979、西農511、偉隆169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53億畝。秦油、陜油系列油菜品種占國內市場份額的20%。蓖麻一號、矮豐三號、小偃6號、陜農7869等主導了黃淮麥區四次品種更新換代。陜西榮華、陜西鴻塬入圍全國油菜十強種業企業,陜西偉隆獲批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實現吉林省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零突破”。
報告提出,種子既是農業的基本生產資料,也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載體。圍繞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省的戰略目標,全省上下要認真落實全面推進依法治種的要求,切實把發展現代種業作為確保糧食安全,培育特色現代農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工程,下功夫打造種業科技優勢轉化平臺,培育種業領軍企業,推進良種“育繁推”一體化建設。
來源丨新華社、中國新聞網、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湖北日報、吉林日報、南方網、上游新聞、財聯社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