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產玉米種子4.5億公斤、占全國供種量的45%、全國唯一的種子地理標志、產出的玉米種子在貯藏4年后的發芽率仍可超過90%……
作為國內乃至世界上少有的玉米制種“寶地”,張掖頭頂眾多光環。但隨著制種最低畝保值和成本不斷上漲,當地玉米制種產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勞動力老化,部分村社勞動力平均年齡已超60歲,制種全程機械化亟待推進。
不少本土企業仍以“代繁、代育”為主,缺乏育種自主創新能力,種子生產技術人員素質整體偏低,部分種企有“抓壯丁”式招聘的現象。
實行基地配置機制后,今年卻出現種企和基地“配置脫鉤”的情況,部分企業和基地的合作關系不穩定……

張掖玉米制種正探索實現全程機械化。
01
全國唯一的種子地理標志
眾所周知,張掖是玉米制種的黃金地帶。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氣候溫和,特別適宜玉米種子生產。
數據顯示,張掖市年平均氣溫在6~8℃,超過0℃的活動積溫約3388℃,超過10℃的活動積溫約2980℃,正常年份無霜期均在15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僅約118mm,而蒸發量高達2300多mm,空氣相對濕度在46%~57%,極有利于種子貯藏。
經檢測,張掖在正常條件下玉米種子貯藏4年后,發芽率仍可保持在90%以上,與新疆和東北等地區相比,既可降低種子貯藏成本,又能延長種子貯藏壽命,是國內救災備荒種子貯備的天然場所。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橫穿全境,形成了聞名遐邇的張掖綠洲,境內水資源相對豐沛,擁有冰川面積超400平方公里,是張掖得天獨厚的天然水庫。
2022年,張掖市玉米制種總面積130萬畝左右,粗略估算張掖市玉米種子產量可滿足全國玉米種子需求的50%以上。張掖市雜交玉米制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年產玉米種子4.5億公斤,占全國供種量的45%。2011年,“張掖玉米種子”在國家工商局成功注冊,成為國內唯一的農作物種子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02
張掖玉米制種的五大矛盾
2023年,在這一系列光環的加持下,張掖的制種產業在這些年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張掖制種產業目前仍存在著一些隱憂和問題,值得我們共同思考。
就目前張掖制種產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有下面幾點矛盾:
一、落后的耕作方式和局限的基礎條件同先進的制種生產模式之間的矛盾
由于受地勢以及灌水等因素的制約,張掖的地塊通常以小地塊為主,加之戶均耕作面積普遍較小,農戶在土地上時間和物資投入比較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小地塊、多農戶的耕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張掖玉米制種的質量。但隨著近些年農村勞力的轉移以及農村老齡化現象的加劇(據筆者調查,部分村社勞動力平均年齡已超過60歲),玉米制種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已經受到了制約。
近幾年政府加大投入對土地和灌溉系統進行整改,使得制種的耕作條件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改善,但仍舊滿足不了大型機械化作業的要求,面對即將到來的產業升級,就目前情況而言張掖還沒有做好準備。2023年,張掖玉米制種畝產值達4200元,相較于2021年,短短三年已上漲近30%,這在無形中也推高了張掖農忙時節的人工成本。
目前新疆的玉米制種面積正快速擴張,2022年新疆玉米制種超過90萬畝,保守預計2023年將突破100萬畝,發展空間巨大。而初步實現全程機械化是新疆玉米制種發展的基礎,由此孕育出先進的玉米制種生產模式,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引領玉米制種業發展。
二、種子生產企業不斷提高的質量要求同種子生產技術人員素質整體偏低之間的矛盾
張掖自開始玉米制種以來,高質量一直是張掖制種的代名詞,多年來各個種企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制種質量管控體系。隨著競爭的加劇,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張掖行業內的質量要求高于國家種子質量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與種子生產技術人員的辛苦付出是分不開的。
但在種子質量高要求的同時,種子生產技術人員流動比較大,技術人員整體素質偏低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種企甚至有“抓壯丁”式招聘的現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張掖制種行業內的一塊“短板”。
三、亟待升級的新發展模式同種子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
三十多年里,張掖玉米制種一度成為全國玉米種子市場的“風向標”和“睛雨表”,但近些年的制種發展卻表現出頹勢,這就要求以種企為主導力量的新發展模式亟需升級,在方向引領、基地建設、品種研發、金融機制、供需雙方合作等諸多方面引入新理念、新機制,向全國乃至世界上先進的種業發展模式靠攏。
但是張掖的種企特別是一些本土企業,仍舊以“代繁、代育”為主要形式進行種子生產,缺乏主動的創新能力,對種子市場的話語權和風險抵御能力也非常弱。所以,種子企業的創新能力是保證張掖種子市場健康活力的重要保證。
四、單一的種植結構同維持良性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玉米制種產業已成為張掖絕大部分村社的支柱性產業,農戶也從中獲益良多,對制種的積極性也比較高。但是長久的單一的玉米制種無形中也給農戶帶來了依賴性。
在前些年,因制種面積減小就出現部分村社沒有和種企簽定合同的情況,而村社和農戶在無所適從之后選擇種植其他農作物,造成農戶收入和積極性下降。所以,適當的調整種植結構也成為推動和維持張掖現階段下種子產業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之一。
五、基地配置同“企業+基地”建設之間的矛盾
張掖自2022年開始進行基地配置機制以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顯著推動優質基地向優勢企業集中,有效完善了制種基地和企業利益聯結體制,加快了建設全國玉米制種基地、加工基地的步伐。
但在今年卻出現了種企和基地“配置脫鉤”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所以在基地進行全面統籌配置的前提下,如何積極推動企業和基地保持穩定的合作關系,如何快速形成企業和基地實施基地共建格局,成為張掖種業發展所共同面臨的問題。
03
圍繞播種、去雄、收獲環節推進全程機械化
綜上,作為國內乃至世界上少有的玉米制種的“寶地”,張掖在頭頂眾多光環之下,自身仍存在不少的矛盾和問題。在新形勢、新挑戰、新發展需求的當下,如何保持張掖種子產業的健康活力及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了種業人必須共同思考的問題。筆者就此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種子生產的全程機械化。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種子生產機械化在以前發展緩慢,但在近幾年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這主要得益于政府推行的土地整改。在這種情況下,圍繞播種、去雄、收獲等環節,加快實現種子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探索新技術、新模式的發展和應用,增強張掖玉米制種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構建“數字種業”理念,將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注入種業應用,提高現代種業信息技能,促進種業現代化發展及轉型進程。
三是提高區域競爭力,鼓勵和支持種企建立科研站,生物實驗室等,積極開展種業前沿技術的研究和前瞻性布局,引領全國玉米種子產業的發展,使張掖由“種子生產大市”向“種業強市”邁進。
作者丨王建虎 甘肅天寧種業有限公司
編輯丨張植宏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