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湖熟,天下足”。江蘇素有魚米之鄉、天下糧倉的美稱,稻麥生產在全國舉足輕重。“十三五”以來,江蘇舉力做“好”種子、做“強”種業,在現代種業發展中穩步前進。品種選育方面,依托全省70余家涉農高校院所及150余家種子企業,成功育成連粳15號、南粳5718、金香玉1號、揚麥33、瑞華麥518等一批綜合性狀好、推廣潛力強的“蘇系”優質品種;良種繁育方面,常年繁種基地超13萬hm²,年生產加工能力達8.5億kg,有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4家,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5個,累計獲中央財政制種大縣獎勵資金5.06億元支持,種子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品種推廣方面,依靠全省90多個展示觀摩及品種綜合性測試基地,兼顧特優新品種推介與老牌、苗頭性品種種植安全測試,實現全省稻麥品種數量80%以上選育自給,鮮食玉米品種數量60%以上自給,大豆品種數量55%自給,“十三五”至今因品種應用不當導致的農業生產安全事故零發生。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必然包含了種業現代化。“十三五”至今江蘇種業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種業發展“育、繁、推”各階段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1
種業“育、繁、推”階段存在的問題
1.1品種選育階段
1.1.1自然條件復雜,多數育成品種抗逆性不強
近年來自然災害形勢復雜嚴峻,極端天氣多發,病蟲害頻發,自然災害的多樣性對品種適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江蘇省選育品種抗逆性整體不強,大田生產中多有遭遇災害受到較大范圍沖擊的情況發生。稻瘟病、赤霉病被稱為稻、麥兩大糧食作物的“癌癥”,2010-2021年江蘇省選育的水稻品種中,稻瘟病中抗及以上87個,占審定品種總數的29%,不足1/3;2016-2021年江蘇省選育的小麥品種中,赤霉病中抗及以上57個,占審定品種總數的57%,其中適宜淮北地區種植的中抗及以上品種僅有4個,小麥品種赤霉病抗性區域性差距懸殊。2021年多雨高濕,黃淮海地區玉米南方銹病重發,水稻大面積倒伏多發,小麥遭遇越冬期低溫及4月底大風天氣,凍害和倒伏嚴重,直接影響糧食增產及農業增收。
1.1.2選育審定品種多,市場轉化應用效率低
農民、種子企業、加工企業、消費者是品種選育的“出卷人”,更是品種審定后的“閱卷人”,“矮密早、優抗豐、高低好”是不同市場主體對品種的特性要求,實際品種選育中,注重生物特性多于商業特性,注重增收多于減支,注重內在多于外觀,注重審定多于市場接受。雖然2016年農業部先后對《種子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進行修訂,品種審定渠道大幅拓寬,育種活力得到充分釋放,審定品種數量顯著增加,但種業創新成果轉化效果并不理想。“十三五”期間,江蘇省共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301個,截至2021年底,212個品種自審定后在全省推廣面積不足667hm²,占審定總數的70.43%,其中江豐麥1號等176個品種自審定后推廣面積不足百畝或從未得到推廣,占審定總數的58.47%,品種選育審定與市場應用契合度明顯不足。
1.2品種繁制階段
1.2.1數量危機與品種結構性矛盾并存,局部種子短缺多發
江蘇省小麥、常規稻、大豆常年需種量分別約為6.30億kg、1.96億kg、1680萬kg,2019-2021年小麥、常規稻、大豆年均種子產量分別為5.16億kg、2.44億kg、200萬kg,綜合考慮常規作物自留種減需和庫存增給影響,常規稻麥種子自給能力相對較強,大豆自給能力較差,對外省依賴嚴重;若自留種比例下降,在基地面積不增加的情況下,小麥、大豆都將面臨數量自給危機。2021年小麥種子在河南、安徽等周邊省份銷量增加,導致江蘇省內小麥種子數量偏緊,淮麥33、徐麥35等在淮安、徐州區域性緊缺。2021年秋收合格常規水稻種子總量少,導致2022年夏播期間種子供應緊張,其中南粳9108、南粳5055、華粳5號等優質品種3月中旬便被預定售空,南通、淮安等地多次訴求協調主流品種供應。大豆繁種受災疊加供種期間省際運輸受阻,2022年播種前期江蘇省大豆種子存在較大缺口,一時間一“種”難求。
1.2.2制繁種成本與制種效益兩極分化嚴重,基地穩定性差
近幾年土地流轉型規模經營的發展,刺激土地流轉成本增加;受原材料漲價、物流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影響,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價格不同程度上漲;外出務工人員增加,愿意從事制繁種的勞動力減少,加之疫情對人員流通影響,工人難找,用工成本普遍增加,以上現狀都抬高了制繁種成本。種子價格整體雖有上漲,但相比高漲的制繁種成本及受不利天氣影響,制繁種收益仍處較低水平。制繁種基地是確保種子供應的生產基礎,2019-2022年小麥、常規稻、雜交稻、大豆制繁種面積整體呈先降后升趨勢(表1),年度間面積波動較大,基地穩定性不足,保供抗風險能力不夠牢固。

1.3品種推廣階段
1.3.1良種良法配套宣傳不充分,后期技術服務指導不足
品種推廣主要由種子企業營銷人員和各級農技推廣人員承擔,當前組織展示觀摩活動為主要推廣模式。活動過程多以介紹品種產量、抗性等特征特性為主,發放的宣傳單內容過于簡單,常常選擇忽視因種栽培技術,適期播種、科學施肥、合理灌溉、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步驟均鮮少提及。即便農戶前期購買了種子,后期田間技術服務指導也做不到因“種”而異,常常是任憑農戶對品種“一視同仁”,不僅削弱了農戶對栽培技術的認識,使得高效栽培、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推廣受阻,還弱化了技術在良種增產方面的重要貢獻,影響品種推廣利用價值與潛力的發揮釋放。
1.3.2從業者意識薄弱,侵犯植物新品種權事件屢有發生
當前種業市場侵犯知識產權等重大問題呈常發、重發態勢,特別是種糧大戶、合作社、小型種業企業問題較多。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法院審結的涉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從66件增加到252件,其中侵權糾紛案件占比超過80%,將商品糧以種子名義出售的侵權案件更不在少數。2013-2021年江蘇省法院受理涉及糧食作物新品種案件382件,數量呈持續上升趨勢。從公布案件涉案品種看,絕大多數為推廣面積大、適宜種植范圍廣、市場口碑好的熱銷主流品種,例如先玉335、寧麥13、南粳9108、甬優1540、蠡玉88等。
2
種業“育、繁、推”的發展機遇
時勢造英雄,實現種業現代化同樣需要時代機遇。近2年,江蘇省在財政資金支持、保險政策、公用品牌打造、“三品一標”基地認定等方面積極作為,為江蘇種業發展再創新高奠定了良好基礎。
2.1育:“藏糧于技”根本地位突出,資金規劃支持管長遠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安全與糧食安全同等重要。“藏糧于技”首先要藏糧于“種”。2021年底為提高江蘇省種業創新能力,圍繞種業“卡脖子”技術和品種,啟動實施江蘇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投入資金5億元,立項142個,重點支持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關鍵種質優異基因挖掘、生物育種技術與核心種源攻關。江蘇省“十四五”現代種業發展規劃將“堅持安全為本”列為首要原則,這決定了長久宏觀的育種重點必定是“產量+其他優質性狀”,即依靠先進育種技術促進糧食作物穩產性、豐產性提高,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糧食安全穩定發展,是育種的最根本目標。
2.2繁:“藏糧于地”保供地位顯著,保險政策支撐固根本
制繁種具有環節多、投入時間長、技術要求高、受自然條件影響大、風險高等特點。2022年4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政金融支持農業農村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引導農業保險機構進一步完善制(繁)種保險產品,滿足制種企業各類風險保險保障需求,從政策層面為制繁種全程增加“護盾”。基地是種子生產的源頭,2018年農業農村部加大對國家種子生產基地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2021年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優化調整制種大縣獎勵政策,獎勵資金加碼,全力推動優勢基地與龍頭企業合作共建,實施“作物品種+龍頭企業+基地縣”模式,為制繁種基地穩定、健康發展搭橋鋪路。
2.3推:品牌化蓬勃發展,新品種權法治保護再升級
品種是引領產業發展的引擎。近年來以南粳系列品種為代表的優質食味粳稻支撐省域公用品牌“水韻蘇米”、蘇州市“江南味稻”以及“射陽大米”“興化大米”等稻米產業崛起,稻米增產280多萬t,農民增收250多億元。2021年射陽縣優質水稻、邳州市大蒜、東臺市西瓜被認定為第一批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對帶動地區發展、促進生產全過程拓展增值、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產業發展,法治先行。針對品種權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有法難依、違法難究等突出問題,2021年《種子法》修改著重強調了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擴大了植物新品種權保護范圍和保護環節,強化了侵權賠償責任,為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提供法治支撐。
3
新形勢下種業“育、繁、推”發力點
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地緣政治影響,逆全球化形勢愈發嚴峻,經濟下行、供應鏈網絡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外部環境越是復雜,越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必須抓住種業這個源頭,抓好發展機遇,強優勢補短板,緊盯“育、繁、推”3個關鍵環節,全力解決好種子這個“要害”。
3.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逐步做實落細,發揮育種階段的前瞻引領作用
育種研究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做好統一部署
根據科研院所、高校與種業企業市場定位不同,統籌做好基礎性、公益性、創新性研究與商業化育種工作部署。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功能,深挖、收集涉及區域性、群體性的共性需求,做好需求發布。
?實施精準考核
以保障產業長遠穩定發展為目標,發揮科研院所、高校在推動種業發展中的研究主體地位,將切實解決產業發展瓶頸問題作為科技創新的考核指標。以對接市場需求為導向,鞏固種子企業在種業發展中的商業化育種主體地位,強化專業技術服務與指導,延伸產業鏈條,將妥善解決下游市場需求作為給予種子企業扶持的參考。
?促進高效轉化
積極搭建合作平臺,推進育種優質平臺、資源、人才、科技有效整合,加大育種領域資金投入,構建市場商業化育種轉化平臺,促進前瞻性研究與應用型開發有效結合,推動科研成果高效轉化。
3.2以保供穩安為底線,促進要素聚集,提高繁種階段的優質保障能力
制繁種基地是良種保供的根本。
?優化基地整體布局
以提高基地綜合生產能力為主攻方向,優化全省主要農作物和重要經濟作物制繁種基地布局。堅持國家級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繁基地為引領的種源穩供關鍵地位不動搖,發揮其他制繁種基地合理補充、分散系統性風險的保供底線作用,引導制繁種基地向優勢區集中,形成適度規模的種子生產基地。
?發揮企業乘數效應
鞏固企業在制繁種基地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通過“企業+基地”緊密結合,拉大結構骨架,逐步扭轉企業單干、蠻干的現狀,促進生產要素、資源要素聚集配置,利用區域優勢,提高核心種源保障能力。
?強化技術服務支撐
加強專業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兼顧大面積標準化、高效化與小面積精準化服務需求,通過成熟的技術支撐,確保基地制繁種質量,提高制繁種數量,增加制繁種效益,對沖制繁種成本。
3.3以高效發展為目標,強化監督宣傳,提升推廣階段的協調發展成效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良好的種子市場營商環境是激發市場活力與創造力的助推劑。
?全鏈條監管
堅持依法治種,定期開展打假護權專項行動,強化市場全程監管,嚴厲打擊套牌侵權、制售假劣,進村入戶銷售散裝、假劣種子等違法行為,夯實品種推廣的法治基石。
?全方位宣傳
以7個國家級展示評價基地和36個省級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為抓手,做好新品種、苗頭性品種展示示范工作,強化線上、線下多樣化宣傳,發揮新特優品種在品牌效應、產業發展中的源頭帶動作用。
?多方面協調
挖掘“陽臺種菜”等新業態誕生相關的市場潛力與技術服務,做好室內速生蔬菜種子推廣與技術指導,推動種業兼顧大田主要農作物種植與城市小眾需求協調發展,讓種業為生活添綠生機,成為讓人感到幸福的產業。(參考文獻略)
?本(ben)文來自《江蘇種(zhong)業(ye)“育、繁(fan)、推(tui)”三階段的思考》
?作者:翟辰洋,陳(chen)斌
?單(dan)位:江蘇省種(zhong)子(zi)管理站;江蘇省種(zhong)子(zi)南(nan)繁南(nan)鑒站
?刊于《中(zhong)國種(zhong)業》2023年第4期7-9,14頁 轉載請(qing)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