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農業技術是我國十六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之一,發展轉基因是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重大戰略決策。近年來,轉基因技術蓬勃發展,對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產品質量、拓展農業功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公眾對轉基因的安全管理還不夠了解,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還存在疑慮和擔心。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黃昆侖就轉基因的安全管理話題展開分享交流。
黃昆侖教授在采訪中介紹了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沿革以及我國轉基因技術水平的發展現狀。他指出,轉基因技術自1996年出現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當前,全球有29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其中包括25個發展中國家,4個發達國家。商業化種植量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為棉花、大豆、玉米和油菜。目前,全球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達到棉花種植總面積的 78%,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占 76%,轉基因玉米占30%,轉基因油菜占29%。可以發現,轉基因技術實際在農業生產上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對全球的農業產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黃昆侖教授談到,我國非常重視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目前我國轉基因技術發展實際處在全球第一方隊之中。在產業化方面,我國的轉基因棉花解決了棉鈴蟲的問題,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很大收益。目前,轉基因技術還廣泛應用在抗蟲和耐除草劑的品種中。此外,一些健康產品也逐步走向市場,例如高油酸的轉基因油菜和大豆、含有OMEGA-3脂肪酸的轉基因大豆等,這些產品實際對于人的心血管病具有很好的改善和調節作用。“未來,可以預見轉基因技術,特別是基因編輯技術和合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將會使得轉基因食品種類更多,有利于農民,有益于我們的消費者。”
談及公眾對于轉基因技術的種種疑慮,黃昆侖教授認為,任何一個新技術的出現總會受到各方面的質疑,這是一個正常現象。通過幾十年來的發展,人們已經看到了轉基因技術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碳排放問題、環境問題等方面的廣闊應用前景。政府應充分把握轉基因技術,積極制定相關業政策,引導轉基因技術產業化,規范轉基因安全評價,在法律法規上要進行完善。而科學家則應該做更多科研工作,加強原始創新,規范研究過程,同時還要做好科普,讓大眾可以更好地認識轉基因技術,認識這項技術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幫助,從而為轉基因技術的科研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對于目前我國轉基因的安全管理,黃昆侖教授介紹說,我國在轉基因技術發展初期就開始考慮安全性方面的問題,隨著轉基因棉花研究的進步,我國在2002年成立第一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到2021年成立了第六屆轉基因安全委員會,包括76名委員,其中16位院士、2位長江學者。據了解,安委會所有委員均為正高級技術職稱,研究方向涵蓋遺傳發育、分子育種、植物生理、作物栽培、植物保護、畜牧水產等農業領域,生物技術、基因組學、動物醫學、疾病預防、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過敏原檢測等生物學和醫學領域,食品安全、營業健康、食品毒理、食品微生物學等食品領域,轉基因檢測、生態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植物檢疫等生態環境領域,體現出“多領域多學科”的特點,保障了委員組成的代表性和科學評價的權威性。
作為轉基因安委員的委員之一,黃昆侖教授提到,安委會主要工作是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進行科學方面的評估,同時也為政府監管提供一些技術支撐。另外,由于安委會的委員領域涉及較廣,也會給政府提供包括國際貿易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技術咨詢。
黃昆侖教授認為,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轉基因安全管理標準更加嚴格。“我們國家對于所有的轉基因產品,都要求研發者、研發單位必須提供全面的安全評價資料。同時,我國還會組織符合驗證等相關工作,對一些重要且涉及到安全方面的指標,要開展一些重要的驗證。然而在美國,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是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美國農業部、環保署來管理,他們只要求研發單位和研發者提供全套的安全評價資料,不再對任何一個參數進行復合驗證。歐盟情況也是類似,但是歐盟實際會對個別重要的參數進行復合驗證。所以,從這方面來講我國轉基因安全管理更嚴格。”黃昆侖教授說。
來源丨人民視頻、新浪新聞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