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持選育的玉米新品種目前已經審定了2個,報審了2個,還有10多個組合在國家聯合體參試中。”因疫情原因,翟偉不得不取消與《中國經營報》記者的這次當面采訪,但在電話那頭,依舊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名育種家的驕傲。
“85后”的翟偉給記者發來一張日常工作照,照片中的他皮膚黝黑,一頂草帽,一件雨衣,一雙沾滿泥的水靴,就這樣站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考察品種。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后,翟偉便加入了北京豐度高科種業有限公司從事育種工作,作為公司聯合研發負責人,他常說的話是“選育優良的品種,為老百姓增產增收”。
如翟偉一樣,在首都北京,有一大批育種家正在為民族種業選育良種,為的是端穩中國飯碗。正是基于此,讓全國每十粒種,就有一粒出自北京。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北京市依托首都優勢、種業科研資源和人才資源,已基本形成農作物、畜禽、水產、林果四大種業體系,生物育種技術全國領先,育種發明專利授權數量、植物新品種授權數量和通過國審品種數量均居全國首位。“種業之都”呼之欲出。
從0到1,再到100
“我們和其他行業做研發類似,都要先了解市場需求,比如要產量高、更廣適、抗病、耐旱、耐高溫旱等,還要了解當地的種植習慣和氣候地理條件等。玉米種子是一個生命體,每個區域要求的品種都不同,要因地制宜,選育適合區域的品種。”翟偉說,接下來還要根據市場需求,設立育種目標、組建基礎材料、選育自交系、組配組合等工作。“僅在選育階段,要想達到純合的自交系就需要4~5年,然后再通過組合鑒定品比篩選,到品種審定,整個過程平均要7~8年時間,而且這還是在很順利的情況下。”
翟偉說,傳統育種自交系選育需要6~8個世代,4~5年的時間才能達到純合,公司使用單倍育種技術,僅需要1年時間就拿到了純合自交系。同時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全基因選擇育種等技術,大大提高了育種效率。
如果說育種家將一粒好種子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那育種企業將科技成果轉化則是要完成剩下的99,京研益農(北京)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研種業”)正是種業領頭羊之一。
京研種業作為全國首批育繁推一體化蔬菜種業企業和北京市重點龍頭(科技創新示范龍頭)企業,在今年7月,入選國家種業陣型(破難題陣型)頭部企業。
據京研種業董事長溫常龍介紹,公司在2021年實現逆勢增長,蔬菜良種產業化年增長率達到16.2%,突破1.7億元;在全國示范推廣白菜、油菜、西瓜、西葫蘆、南瓜、甜(辣)椒等品種500多個,年推廣面積達2000萬畝,助力農民年增收50億元以上,每年穩定將優質的蔬菜良種約200萬斤推廣到全國1800多個市縣(區)。“自2013年突破億元以來,公司已連續十年位居全國蔬菜自主研發種企首位,有力地阻擊了跨國公司對我國蔬菜種業的沖擊。”
據了解,京研種業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國有股份企業,其快速發展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所科研創新是同步的,而這正是這家頭部企業逆勢增長的“秘密”。“我們與農科院‘科企融合’的協同發展方式讓公司牢固占據了市場領先優勢。”溫常龍說。
正是得益于這一優勢,京研種業研發的500多個蔬菜品種始終是北京“菜籃子”穩產保供的主力軍,占京郊蔬菜播種面積的60%,也見證著北京蔬菜產業和菜農增收的結構性變化,其中拳頭品種連續多年入選農業農村部推介主導品種,占全國蔬菜主導品種的1/3;白菜、西瓜、西葫蘆及黃瓜、番茄、辣椒等特色蔬菜品種占同類型市場份額的1/2。在北京,10棵大白菜9棵來自京研種業,京欣、京穎西瓜更是保障了北京市民一年四季有瓜吃。
“種業之都”風起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關系到飯碗。
“我們日常所吃的蔬菜95%以上起源于國外,真正起源于中國的只有大白菜、豆類和蘿卜等少數品種,而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了自有的蔬菜育種事業。”溫常龍說,我國一直面臨種源不足、起步較晚、育種水平不高、種子加工水平較低等“卡脖子”問題。
種業的“卡脖子”問題,溫常龍深有體會:“以小番茄為例,國外的一粒種子在7~20元,國產種子在1~2元,而農民種植一畝地需要兩三千株(粒),如果只能購買進口種子,農民光種子就要一次投入近3萬元,在市場價格難以上漲的情況下,必然影響農民的收入。”溫常龍說,“甚至國外不會賣給你最優質的種子,他們更愿意賣給中國附加值更高的產品。要知道,從種子到產品附加值會提高100倍。”
不過,近10年來,中國和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從原來20~30年的差距縮短到5~10年左右的水平,個別品類的育種水平已經和國外齊平,甚至在西瓜、黃瓜等蔬菜作物育種領域已經超越了國外同行業。
不以量取,而以質見。近年來,為支撐“種業之都”建設,北京市相繼出臺了《北京市種子條例》《北京現代種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北京種業振興實施方案》等重要政策和文件,以通州、平谷、延慶三區為重點,構建國家級現代種業發展高地,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農業中關村”,力促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記者從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2021年,我國共公開育種發明專利申請3284件,授權2138件。其中,北京育種發明專利申請351件,占全國的10.7%;育種發明專利授權336件,占全國的15.7%,位居全國首位。2021年,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共審定品種1159個,其中北京市通過國審品種147個,占12.7%。2021年,全國共授權植物新品種權品種3218件,其中北京300件,占全國的9.32%。
玉米、蔬菜、小麥、大桃等北京特色優勢物種育種成果顯著。培育杰出貢獻玉米自交系13個、占全國的24%,自交系選育的雜交種推廣種植面積47億畝、占全國的38%;“京科968”玉米品種累計推廣超1億畝,是全國第二大玉米品種。自主培育WOD系列白羽肉雞,為確保白羽肉雞種源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礎。蛋種雞、奶牛國產凍精分別占全國市場的58%、35%,鱘魚種苗年產量約占全國的70%。
種業強,企業必須強。截至2021年底,北京共有種業企業1918家,其中農作物種業企業305家、畜禽種業企業76家、水產苗種場31家、林木苗圃1276家和花卉種業企業230家。
此外,農作物“育繁推”一體化企業12家,占全國(122家)的10%。進出口企業23家,占全國的9%;注冊資本超過億元的企業17家,數量、比例均居全國之首。外商投資企業10家,占全國的35.7%。近70家大中型農作物種子企業具有自己的研發隊伍,研發投入從2011年的1.4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5.33億元,已經占到總銷售額的9%,與國際種業巨頭研發投入比例相當。首農食品集團是我國畜禽良種領域具有雄厚產業優勢的領軍企業,旗下峪口禽業成為世界第三大蛋雞育種公司,北京奶牛中心奶牛凍精排名全國第一。
種業要發展,人才更是引擎。據2021年農業農村部統計,北京在國家級農業科研院所、作物雙一流學科、作物院士數、崗位體系科學家四個方面位居全國第一。
如何衡量一個育種家優秀與否?“主要看育種家選育的品種所占市場份額,而這背后代表的是老百姓喜歡不喜歡種。”翟偉說。采訪時他表示,等過幾天,他還要去海南南繁看看他的玉米長勢以及授粉和收獲情況。
來源:中國經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