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種產業化
在政策層面是否已準備好?
相關管理政策法規是否已經就緒?
生物育種產業化
將如何提升種業產值和集中度?
將給中國農業帶來哪些好處?
01
生物育種產業化在政策層面無障礙
國家十四五規劃(2020年10月)、2020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0年12月)、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2021年2月):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9月中央政治局33次集中學習時:加快推進生物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3月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委員并參加政協聯組會時強調: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
02
生物育種產業化管理政策法規就緒
2022年在云南和內蒙擴大試點示范種植面積,2022年西北正季制種試點。
03
生物育種產業化將提升種業產值和集中度
生物育種產業化預計可在五年內實現80%以上的覆蓋面積。
按照每畝收費20-25元計算,預計生物育種產業化將帶來種業市值增長120億-150億元,其中性狀公司和種子公司(包括經銷商、零售商)各獲得48億-60億元和72億-90億元的增值空間。
預計國內玉米種子企業(1800家)將在三年內迅速下降,維持在600家左右。
擁有自主研發品種基礎和轉基因性狀轉育充足準備的龍頭企業將迅速搶占市場,性狀公司、領先企業將趁機開展與種子公司、科創團隊的兼并重組,成為“性狀+種子”的種業龍頭。
04
生物育種產業化將給中國農業和種業帶來巨大價值
•玉米單產提高10%-15%,玉米品質提升,玉米產業直接收益每年將增加50億-800億人民幣。
•玉米總供給不變情況下,節約耕地近6000萬畝——可以用于生產大豆和與玉米輪作,提高兩種農作物單產和總產水平,改善生態環境,減少大豆進口。
•大豆單產增產10%左右,同時能夠促進種子企業在大豆育種創新方面投入的積極性。
•能夠促進產業有秩序發展,市場推廣有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有利于知識產權保護,為種業發展提供公平競爭、有序發展的法治環境。
05
生物育種的新內涵
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在這個語境下,“生物育種”就是包括基因編輯技術、轉基因技術等新的育種技術在內的生物技術育種。
中國的生物育種=生物工程育種=生物技術育種。
生物育種更符合國際慣例,我們一直使用“轉基因”,把基因編輯等新技術都定義在“轉基因”名下,造成“轉”“編輯”等字義的扭曲,引起了許多人的疑惑和誤解。
•什么是轉基因,主要在哪些方面應用?
轉基因,就是科學家利用工程技術將一種生物的一個或多個基因轉移到另外一種生物體內,從而讓后一種生物獲得新的性狀。比如,將微生物體內的抗蟲基因轉入棉花、水稻或玉米,培育成對棉鈴蟲、卷葉螟及玉米螟等昆蟲具有抗性的轉基因棉花、水稻或玉米。——吳孔明院士
•轉基因技術在農業領域能帶來哪些益處?
轉基因技術的廣泛應用,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人工成本,減少了農藥使用量,減少災害損失,在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營養價值,推進綠色發展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自1996年轉基因作物商業化以來,全球29個國家或地區批準種植,42個國家或地區批準進口,種類從轉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拓展到馬鈴薯、蘋果、苜蓿等32種植物,累計種植400多億畝。在已批準商業種植的主要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比例已接近飽和。全球范圍內主要轉基因農作物種植比例,棉花79%,大豆74%,玉米31%,油菜27%。——萬建民院士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點創新平臺建設,啟動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
轉基因技術作為全球發展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生物育種技術,成為我們必須搶占的科技制高點。
現今的世界局勢不斷推高國際糧食價格,發展應用生物育種技術變得更加急迫。
來源丨農財君整理,感謝業內人士寶貴意見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