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甘肅省現代種業發展之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1-20  來源:中國種業  作者:楊曉明等  瀏覽次數:1202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制高點,種業競爭的核心是科技競爭。甘肅是我國玉米、馬鈴薯和蔬菜制種優勢產區,同時擁有豐富的寒旱農業特色種質資源。隨著國家種業安全戰略的提出,為甘肅種業科技創新和發展創造了很好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進一步保護和利用甘肅地方優異種質資源,創新培育重大農業品種,構建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打造種業繁育新高地,全面提升甘肅種業在國家中的戰略地位和核心競爭力,對保證國家種業安全、糧食安全和推動甘肅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甘肅始終把現代制種業發展作為全省重要的特色優勢產業來培育,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區位優勢和技術優勢,強化種業科技創新和基地建設,使甘肅種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面分析甘肅種業發展取得的成就,總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應對的思路和對策,對確保甘肅“打贏種業翻身仗”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01

      甘肅農作物和畜禽種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甘肅高度重視種業科技創新和種子基地生產保障能力建設。通過加快農作物、畜禽種質資源創新和重大品種培育等科研專項的支持,地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初步建立,農作物和畜禽新品種育種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通過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大舉措的實施,種業基地建設加強,制種能力提升,種業企業競爭力增強;通過有關法規政策的出臺,種業政策和法規體系逐步健全,種業監管服務綜合能力顯著提升。

      1.1 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初步建立

      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量超過52萬份。作物種質資源是改良品種的基因來源,也是培育優質、高產作物的物質基礎。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甘肅目前保存各類糧食作物、油料、糖料、瓜菜、綠肥、牧草、野生資源等七大類農業種質資源2.78萬份,占全國資源總量的5.3%。在種質資源數據庫和網絡信息平臺建設方面,建立了高效低能耗保存技術,系統開展了核心種質特性鑒定,評價出一批創新種質和優異基因,并在育種和生產上得到了廣泛應用;構建了種質資源數據庫和網絡信息共享平臺,初步實現了種質資源管理的規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在畜禽遺傳資源保存與利用方面,通過對28種全省地方畜禽品種的調查和研究,初步摸清了甘肅畜禽資源分布、保存與飼養狀況。

      1.2 農作物品種育種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十三五”以來,隨著玉米、馬鈴薯、小麥等改良分中心及一批品種區域試驗站的逐步建成,有力促進了育種創新能力的提高。全省共審定玉米、小麥、馬鈴薯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464個,其中玉米品種351個,企業自育玉米品種324個,吉祥1號、五谷568、玉源7879等品種成為最具優勢和潛力的新品種;選育出隴薯、莊薯等系列馬鈴薯品種42個,在高淀粉和抗旱、抗病品種選育方面居國內領先地位;登記蠶豆、豌豆、糜谷、高粱、蔬菜、果蔬等18種非主要農作物品種2016個,登記品種有效地滿足了非主要農作物產業發展的需要,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有力地推動了品種更新換代。

      1.3 畜禽品種創新改良初見成效

      全省已創建國家級畜禽核心育種場7個,其中肉牛3個、肉羊3個、生豬1個。肉牛品種選育方面,以多年黃牛改良為基礎,引進西門塔爾、安格斯、南德溫等優良肉牛品種,在張掖、平涼等地開展了河西肉牛和平涼紅牛新品種選育。肉羊品種選育方面,已成功培育出甘肅高山細毛羊和高山美利2個新品種,在河西和中部地區開展了多個肉羊新品種選育。奶牛品種改良方面,在金昌、蘭州建成奶牛生產性能測定中心2個,顯著提高了甘肅奶牛種源質量監測能力,為奶牛育種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1.4 種業基地建設和加工能力持續推進

      通過種業提升工程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的實施,甘肅種業基地建設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升,種子加工能力不斷增強。以河西走廊綠洲灌區玉米制種基地、蔬菜制種基地和中部干旱半干旱區馬鈴薯繁育基地為代表的甘肅農作物制種基地建設能力和水平在國家種業基地建設中的地位優勢凸顯,種子綜合生產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種子檢測體系不斷完善。建成的國家玉米制種基地種子質量檢測中心、耕地質量監測站、病蟲害防控中心和基地信息服務體系有效地保障了種業基地高質量發展。

      在國家有關種業建設項目的支持下,甘肅建成以甘州、臨澤、高臺、肅州、涼州、永昌等縣為核心的產業化水平最高、最具優勢的玉米制種基地。建成定西(馬鈴薯)、酒泉(蔬菜)、張掖(蔬菜)、平涼(蘋果)4市及山丹(馬鈴薯、油菜)、民樂(油菜)、隴西(中藥材)3縣為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成肅州區為國家現代瓜菜花卉種業產業園;甘州區省級現代玉米產業園正在積極創建。甘肅各類農作物制種面積穩定在17.13萬hm²左右。2020年玉米制種面積8.64萬hm²,產量5.46億kg,分別占全國的39.3%和42.6%,保障了全國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種;馬鈴薯原種和一級種薯繁育2.67萬hm²,生產脫毒原種11.8億粒,產種7.9億kg,50%以上銷往云南、貴州、四川、內蒙古等10多個省區;瓜蔬花卉制種2.74萬hm²,產種量2235.42萬kg。

      1.5 現代畜禽種業生產與利用體系初見成效

      畜牧業是甘肅六大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振興甘肅省農村經濟最具發展潛力和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近年來,通過實施國家主要畜種遺傳改良計劃、國家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及畜禽育種創新能力提升項目,結合甘肅畜禽優勢產區布局,重點支持有實力的育種企業,利用地方畜禽種質資源和引進優良品種資源,加強主要畜禽品種的改良和培育,初步形成了以原種場和資源場為核心、擴繁場為支撐、改良站為補充的現代畜禽種業生產與利用體系。全省現有畜禽種場127個,存欄66.3萬頭(只),建成肉牛凍配改良點1753個、綿羊人工授精點575個,每年實現黃牛凍配改良100萬頭、綿羊雜交改良600萬只,每年雜交授配母豬60萬頭,推廣良種雞3600萬只。

      牛羊產業基本構建了以大中型種業公司為龍頭、擴繁場為依托、鄉鎮改良站為補充的良種引進、擴繁、推廣和雜交利用體系;生豬產業形成了以蘭州正大等原種豬場為龍頭,祖代、父母代豬場為依托,種公豬站、各鄉鎮豬常溫人工授精站為補充的良種繁育與利用體系;家禽產業構建了以甘肅圣越、德青源等大型種雞場為核心、中型父母代雞場為輔助、孵化中心為補充的良種供應體系。張掖市甘州區、高臺縣、臨澤縣,武威市涼州區已成為全國的牛源生產基地,蘭州正大成為西北地區種豬重要供種企業。甘肅已是國內多胎品種湖羊養殖最大省份,高品質湖羊源源不斷地輸出到全國各地。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轉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環縣、慶城縣、華池縣、鎮原縣、寧縣被列為甘肅省牛羊大縣。

      1.6 農作物種業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甘肅各級政府通過加大政策扶持,鼓勵引導企業兼并重組,種子企業實力不斷壯大。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設種業技術創新平臺和商業化育種中心。加大張掖玉米種子地理商標的推廣和應用,培育提升定西馬鈴薯種薯品牌影響力,擴大品牌覆蓋率。全省現有種子企業667家,其中玉米種子企業133家,馬鈴薯種薯企業83家,蔬菜企業317家,草種生產營銷企業28家。全球排名前5強種業企業中有4家在甘肅省建立了中外合資企業或子公司,有16家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在甘肅省建立了生產加工基地;建成成套加工線413條,加工能力6億kg以上,成為國內重要的種子生產、加工中心,制種優勢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1.7 外繁制種產業和國際貿易走勢向好

      甘肅省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蔬菜、花卉對外制種基地,世界排名前列的幾大種子企業均在甘肅省擁有大量制種業務。目前,在蘭州海關注冊的對外制種企業有65家,主要在河西走廊地區,涉及蔬菜、瓜類、花卉、油料、玉米五大類品種。近3年來,進出境種子貨值達9.55億元。2019年甘肅省種子出口至50多個國家和地區,歐盟、美國、韓國、日本、中國臺灣是種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其中荷蘭是種子的最大出口市場。出口種子共2340批,合計出口686.4t,金額7.57億元。2020年出口種子貨值4.6億元。2021年外繁制種面積達4666.67hm²,僅上半年出口種子1814.2t,貨值1.63億元,甘肅外繁制種產業和種子出口逐年向好發展。

      1.8 種業政策和法規體系逐步完善

      在完善種業政策和法規體系建設方面,一是深入貫徹落實《甘肅省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制定了《甘肅省現代種業推進方案(2019-2035年)》,優化了玉米、馬鈴薯、瓜菜種子基地布局,提出了近期、中期和長期分階段發展目標,明確了推進現代種業發展的思路及措施。二是為更好地滿足現代種業發展要求,修訂完善了《甘肅省農作物種子條例》,制定了《甘肅省馬鈴薯種薯生產經營許可核發程序及條件》等相關配套管理制度和種子生產、貯藏、銷售等方面的地方標準,形成了以《種子法》為核心,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及各類規范性文件為基礎的種子法律體系,為種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三是根據新修訂的《畜牧法》《家畜遺傳材料生產許可辦法》,對《甘肅省種畜禽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完善,優化了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申報與審核發證程序,進一步疏通了制約畜禽種業發展的瓶頸。四是完善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制度,規范水產苗種的生產和經營行為,對9個省級以上水產良種場頒發了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水產苗種生產逐步走向標準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推動了水產苗種產業健康發展。

      1.9 種業監管服務能力逐步提升

      在種業監管方面,有效地建立了種子市場監管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定期組織開展種子市場、種子企業專項檢查和國家制種基地巡查,加強轉基因種子監管,嚴厲查處侵權和制售假劣種子等違法行為,規范了生產經營秩序,切實保障了農業生產用種安全。在品種區試、種子質檢服務能力提升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區試主持單位為紐帶,覆蓋主要生態類型的農作物品種試驗網絡,形成了以省級種子質量檢測中心為龍頭,張掖等7個市縣級種子質量檢測機構為輔助的種子質量檢測體系。種子質量年檢測能力達到3萬多份,檢測能力和水平持續走在全國前列;在種子管理方面,建立省、市、縣3級種子管理體系,形成了專業化種子管理隊伍。省級種子質量檢測中心實現了常規檢驗向轉基因、品種真實性分子檢測及馬鈴薯病毒檢測的轉型跨越。

 

      02

      甘肅種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國家有關種業政策扶持下,甘肅種業科技創新和種業基地建設取得了較快發展。但甘肅種業發展仍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優異種質資源深度發掘和利用不夠、重大品種培育的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解決產業關鍵問題的突破性品種不多、品種創新能力滯后于國家戰略發展、種業企業創新品種核心競爭力尚未形成、優良品種及推廣與售后服務模式不健全、種業基地建設水平有待提高、種業大數據建設滯后等諸多問題。

      2.1 農業種質資源深度發掘與利用亟需加強

      在甘肅種質資源研究方面缺乏長期連續的經費支持,影響了資源研究水平、深度和廣度,也造成了科研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嚴重。目前突出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分散在甘肅各地的核心種質資源應盡快入省中期庫保存,構建省級核心種質,并提交國家長期庫保存;二是對瀕臨滅絕的種質資源亟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包括原生境保護;三是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和深度評價研究有待提高,目前只對種質農藝性狀等進行了田間鑒定和評價,而對種質品質性狀、抗逆性、優異基因發掘、特異種質提純復壯和區域特色資源保護等方面深度發掘不夠,種質資源利用率不高;四是種質資源信息化建設水平還不高;五是種質資源平臺共享不夠,尚未建立育種者參與的種質資源創新利用協作共享體系。

      2.2 品種創新能力滯后于國家種業戰略發展

      種業發達國家在農作物品種創新方面已進入了以“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為特征的育種4.0時代,而甘肅省農作物育種基礎性、公益性經費投入不足,育種方法革新能力不強,選育的具有重大突破性品種少,品種同質化現象突出,創新能力滯后于種業發展的戰略需求。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育種科研項目主要來源于科技管理部門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而且這種計劃通常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培育出新品種,一些科研力量、技術力量、資金實力薄弱的單位只能按計劃完成項目,沒有系統性和長遠性的戰略考慮,導致缺乏戰略性且適應現代種業發展的品種。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種業企業缺乏有效協作鏈接機制,成果共享和轉化率不高,育繁推銷聯動機制不健全;育種者多在科研院所,種業企業育種能力弱,制約了種業發展;由于經費和高精尖技術人才缺乏,育種機構多采用常規育種,導致品種創新能力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甘肅省制種企業雖然數量多,但多為代繁生產企業,規模較小、經濟實力弱且分散經營,雖然已有部分企業嘗試進行自有品種選育,但科技研發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識產權長遠規劃,國際綜合競爭力不強。

      2.3 制種基地建設標準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甘肅種業基地建設在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種子工程等項目的支持下,在制種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部分玉米、馬鈴薯繁種和瓜菜花卉制種基地設施條件還不完善、機械化水平低。已建成的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仍存在機械化、集約化水平較低的問題。瓜菜制種基地設施不完善,受自然災害影響大。玉米、馬鈴薯、瓜菜等核心制種區域由于長年連作導致土壤微生物種群結構失衡,耕地質量退化、地力下降,病蟲害頻發。二是制種基地管理模式尚處于向“企業+土地流轉”“企業+基地農場”的集中連片、專業化的生產格局轉變的初期,大部分制種基地仍然以家庭承包分散生產種子為主,制種生產標準化、機械化程度較低。三是制種用工成本逐年提升,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和農村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尤其在授粉高峰期更難找到勞動力,制種用工成本上漲呈不可逆轉之勢。四是地方政府宏觀調控力不足,制種基地面積不穩定,制種合同關系不確定,搶購套購情況還時有發生。五是甘肅省制種產業尚未建立完善的大數據種業信息管理體系,無法有效地對種業基地及種業質量等進行信息化管理,從而制約了種業管理水平的提升。

      2.4 種業企業品種創新核心競爭力尚未形成

      甘肅大部分種業企業沒有專門的科研育種機構和育種人員,科研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新品種研發能力很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具備育繁銷一體化的種業企業極少。大部分種業企業商業化育種尚處于起步階段,尚未真正成為科技創新主體,仍以委托代繁業務為主,受全國種業市場波動及外省委托方經營情況影響較大,企業經營活動的利潤空間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與國內外大型種子企業競爭明顯處于劣勢,無法占領我國玉米、馬鈴薯、蔬菜、花卉、牧草種業的高端市場。隨著我國種業國際化水平的提升,種業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如何突破品種研發瓶頸,提高種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種子品種差異化、優質化發展,提升高端市場占有率,是甘肅種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

      2.5 畜禽種業資源保護和研發基礎薄弱

      畜禽種業是我國農業種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長期以來對畜禽種業缺乏系統性、整體性謀劃布局,導致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力度不夠,一些珍稀畜禽品種數量趨減甚至滅絕,傳統飼養方式與動物疫病防治的矛盾日益突出,飼料、飼料添加劑、獸藥等投入品使用不規范的問題依然存在。目前,甘肅省主要高產高效核心畜禽種源高度依賴進口,市場化聯合育種體系不夠健全,品種培育、繁殖推廣、良種使用等環節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推廣模式。種豬場飼養品種趨于一致化,主要以國外引進品種杜洛克、大約克、長白為主;肉用種牛、種羊生產核心群長期依賴進口或省外調入,大部分優質種牛精液和胚胎從國外引進。長期以來,畜禽原種場與擴繁場之間,擴繁場與商品場之間不相適應,造成種畜禽場重復建設與空缺斷層并存,種畜禽生產的過剩與緊缺同在。

      2.6 飼草良種產業化程度有待提高

      飼草種業是畜牧業經濟發展中最為核心的上游產業,被人們稱為草業的“芯片”。但是中國的飼草種業長期以來步履維艱,做不大、做不強。中國種業50強的飼草種企業只有1家。整個草種業結構上存在嚴重的不協調,主要體現在兩個嚴重的脫節上,即政府、科學家、企業的脫節,以及育、繁、推環節的脫節,在整個流程中,基本上各自為政。這兩個脫節現狀也是我國草種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短板。甘肅草種生產規模小、水平低、加工滯后,生產企業競爭力不強,70%的飼草種子仍然依賴進口,飼草良種產業化與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和質量標準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目前僅有個別企業生產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70%,其他企業大多仍停留在小農經濟水平上,甘肅飼草良種產業化程度亟需提高。

 

      03

      甘肅種業發展思路與對策

      基于國家《“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規劃》新藍圖,甘肅種業必須貫徹落實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精神和要求,樹立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目標的種業發展新思路,創建中國特色種業新機制,以服務現代農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為宗旨,夯實種業發展基礎,加強對種業的扶持,整合資源,創新新機制,構建以種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全面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破解和消除種質資源引發的國家種源安全風險,大力推進創新育種和核心技術的攻關,扶持優勢種業企業發展,提升種業基地建設水平,嚴厲打擊套牌侵權等行為,著力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供種保障能力、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市場監管能力,確保國家種源安全和糧食生產安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3.1 大力推進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

      一是搭建種質資源大數據共享平臺,整合現有各類種質資源信息數據,建立協調交流機制和資源利用機制,破除各保護主體的信息壁壘,構建資源共享平臺。二是組織實施優異種質資源創制與利用研究,重點推進特色作物品種培育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三是加大優異資源分子水平的研究和利用,深度發掘潛在優異基因。四是鼓勵支持地方品種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發展以特色地方品種開發為主的種業企業,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五是提高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國際化參與度,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技術創新和人才培育等國際化交流合作,提升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的國際化水平。六是建立農業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機構,制定農業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標準和技術規范,開展大規模表型鑒定、精準鑒定、高通量基因型鑒定和功能基因深度發掘,建立完善種質資源鑒定評價體系。

      3.2 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一是采用資源場與保護區相結合、活體保護與精子、胚胎保存相結合的原則,逐步建立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體系。二是引導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科學保種選育和利用,以用促保,保用結合,提高生產水平,逐步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三是建立甘肅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心,保存具有優良遺傳特性的畜禽凍精、胚胎庫、基因庫,保護瀕臨滅絕的畜禽遺傳資源,為有效開展優良畜禽資源的繁育、品種改良、種群恢復等提供技術支撐。四是鼓勵并支持張掖肉牛、平涼紅牛等地方畜禽品種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發展以地方特色品種開發為主的種業企業集群,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3.3 加強甘肅種業育種創新體系平臺建設

      一是繼續推進科研體制改革,加強種業育種創新體系建設,構建公益性研究與商業化育種密切配合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對生產效益不高的常規作物(小麥、馬鈴薯、雜糧、豆類、油料、蔬菜等)采取以科研院所為創新主體,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參與的模式,建立穩定的育種創新團隊,并給予經費上長期穩定的支持;對成果轉化快、生產效益較好的作物(玉米、蔬菜等雜交種)開展以企業育種為主體,科研院所參與,以構建大型表型鑒定平臺、分子育種平臺等為重點,著力打造商業化育種體系。二是通過市場化運作,加快推動種業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三是加快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到種業、農業一線,切實改變種業企業科研人員缺乏的狀況。四是繼續加大本土和引進人才培育力度,通過社會招聘、人才引進、派出培訓等多種形式,提升甘肅種業研發人員技術水平,組建甘肅優勢種業領軍人才隊伍。

      3.4 著力提升甘肅現代種業制種基地水平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國家對種業基地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甘肅現代種業基地建設必須立足國家種業戰略,以河西走廊玉米制種、酒泉蔬菜制種、定西馬鈴薯制種三大基地建設為核心,整合相關資金和項目,在種業創新、基地發展、種子加工、土地流轉、社會化服務、信息化建設、人才隊伍等方面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在張掖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和定西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可率先開展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水肥一體化、智能化種子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加快構建與種業強省地位相適應、綜合生產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現代種業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甘肅種業新高地,示范引領全省制種提質增效。

      3.5 建立全鏈條種業檢疫監管體系

      一是嚴格執行進境種源指定場所檢驗制度。二是加強外來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持續收集輸出國家的種子植物檢疫要求。三是加強甘肅有關作物病蟲草害檢疫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出口種子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四是加強種子的源頭管控,對引種環節開展風險評估,嚴格國外引種審批辦理;農業部門、海關和科研院所聯合做好產地檢疫工作,指導企業開展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保護甘肅出口種子企業和制種農戶的合法權益,確保甘肅制種基地安全。

      3.6 構建甘肅種業大數據管理體系

       加強種業大數據管理體系頂層設計,構建從良種培育到產業化推廣利用的大數據綜合管理體系。一是對甘肅省種業管理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優化,打通品種審定、登記、保護以及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種子市場監管、新品種保護等種業管理相關信息,建設種業大數據信息交流平臺。二是通過種業大數據信息共享,實現農作物品種、畜禽品種、種源質量、種子基地、種業市場主體可追溯,利用種業大數據平臺提升覆蓋種業全產業鏈監管水平,有效推動政府對種業的管理能力、決策能力和服務能力。三是積極構建種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落實種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能力,全面提升種業管理水平。

      甘肅“打贏種業翻身仗”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十四五”期間甘肅種業發展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按照《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和《甘肅現代種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確定的既定目標,緊緊圍繞種業振興重點任務,聚焦種質資源保護、重大品種創新、性能測試評價和良種繁育四大環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保障種源安全,提升種業競爭力,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參考文獻略)

      本文選自《甘肅省現代種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作者:楊曉明 第紅君 王福明 楊景怡 楊佑福 牛春娥

      單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甘肅省種子總站;甘肅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甘肅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示范基地管理辦公室;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

      刊于《中國種業》2022年第1期8-13頁 轉載請注明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