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郊密云區河南寨陳各莊村,一場農機無人駕駛作業現場會正在舉行,在這塊不到500畝的農田里,記者看到,5臺無人駕駛的拖拉機分別針對耕整地、撒肥、播種、植保四個環節進行現場作業,為觀摩人員帶來了一場農業科技的視覺盛宴。
現場會首先介紹了無人作業試驗示范基地的規劃和建設情況,據悉,該試驗示范基地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支撐,由北京市農機鑒定推廣站和中國農業大學承擔建設,按照北京市智能農機裝備創新試驗示范基地的發展定位,該基地主要采用“兩融兩試”的發展模式和建設路徑,即推進產學研推用融合和農機農藝信息化融合,形成無人農機作業試驗研究和無人農機檢測試驗研究的建設路徑。
現場內容最豐富的是演示環節,3臺第三代新能源無人拖拉機和2臺第二代無人拖拉機帶著不同環節的作業機具,有序、精準、自主地開展著農機作業。在中國移動5G+北斗高清定位技術的支撐下,他們的直線精度能控制在±2.5厘米。他們像是擁有了智慧,能區分作業區域和邊界區域,會自動控制機具的提、降和作業。他們會自己掉頭,不管是U字形還是原地魚尾式掉頭,都能精準控制、動作靈活。
現場還演示了通過北斗輔助駕駛系統開展景觀農業種植的技術。拖拉機在200平方米地塊內,按照上傳到自動駕駛系統中的圖案,在3分鐘內,通過旋耕作業繪出了“100”字樣,獻禮建黨100周年。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此次建設的農機無人作業試驗示范基地是北京市落實十四五期間農機智能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作為第三代農機在北京開展落地示范的重要開端。下一步將圍繞北京農機“融合、支撐、創新、服務”的復合裝備發展理念,以無人作業技術研究為契機,不斷發揮和擴展無人作業試驗示范基地的融合創新、試驗鑒定、示范展示、合作交流的功能,吸引、集聚一批相關領域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不斷踐行“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為保障糧食生產提供更科學、高效的解決方案,為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智能農機的力量。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蘆曉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