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商河縣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示范中心展示植保飛防作業。
春風暖,吹綠了北國。齊魯大地被大片綠色麥苗覆蓋。隨著氣溫逐漸回升,山東以春季麥田管理和春耕備耕為主的春季農業生產已全面展開。
“麥苗返青要根據墑情、苗情,及時澆水追肥,以保障分蘗成穗率。”近日,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省梁山縣小路口鎮農民在縣農業農村局的幫扶下,抓住當前麥田管理的大好時機,噴施除草劑、施化肥等田間管理工作,確保今年小麥豐產豐收。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據了解,今年山東省小麥播種面積5985萬畝,比上年增加82萬畝。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越冬前和返青期間,全省出現了兩次大范圍的降水過程,相當于全省普遍澆一次越冬水和返青水,對小麥安全越冬和春季返青生長十分有利。目前全省小麥長勢良好,為奪取夏糧豐收奠定了較好基礎。
抓良種:
為農戶提供優質種質資源
春暖花開,記者來到了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的規模化優質專用小麥良種繁育區,基地內的麥子長勢良好,放眼望去一篇嫩綠一望無際。
“繁育區共育種1.5萬畝,有4個品種。‘濟麥44’和‘濟麥22’占比最多,是我們的主推品種,因為比較適合黃淮海地區種植。”陵城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張照坤介紹,小麥良種繁育區最大的特色是統一播種、統一管理。
“前幾年農戶自己買種子自己種,出現死苗現象,說明不適合本地種植。”張照坤介紹說,建育種基地的目的就是為農戶和企業提供優質種質資源。
在位于商河縣賈莊鎮的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示范中心種植區內,記者看到,500多畝示范小麥已進入返青期,再過一段時間即將進行飛防管理,防治小麥赤霉病。
“我們中心有400多個品種,劃分為12個種植區。在我們中心展示的品種,是在同樣的種植環境中,統一管理,品種好壞一下子就看出來了。”展示中心負責人葉秀芹介紹,中心田間管理采取“五統一”模式,即統一種植規格、統一播種時間、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控、統一調查規范,確保試驗出效果,示范見成效。
葉秀芹告訴記者,展示中心還建立了實時監測影響作物生長的光、熱、水、氣等環境數據,為種植過程中各類復雜問題提供診斷結果、分析結果,幫助企業和農戶及時修正田間管理措施及決策,并且可以實時遠程查看作物長勢圖片、各設備的運行情況和工人作業情況、病蟲害等情況,基本實現田間管理及農事操作智能化。
商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丁俊興介紹,近年來商河縣做強現代種業,依托中科院微生物所、濟南市“十大產業”科技創新團隊,發揮技術優勢,推進種質資源搜集與保護和技術創新,增強了企業發展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建設產業化聯合體,“育繁推一體化”,引領全縣優勢產業發展。
抓良田:
為保障糧食生產提供硬支撐
“我今年70歲了,種了一輩子的田,這幾年感覺變化太大了。以前澆地很不方便,道路也不好,我自己的3畝地返青水要澆一天。現在好了,農田統一灌溉澆水,省時又省力!”
德州市陵城區神頭鎮西朱村農民傅振芳站在田間,感慨有了高標準農田的好處。
近年來山東省采取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加大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取得顯著成效。
在德州市陵城區邊臨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區內,記者看到小麥正在被統一澆灌返青水,農戶一刷卡,麥子就喝上水了。
“有了高標準農田不僅省水而且省力。原來需要水車拉水澆地,時間久用工多。現在灌溉直接通到地頭,一畝地一年大約可以節水25立方米。”陵城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賈勝軍說:“陵城區去年新增加4萬畝高標準農田,農田建有統一水利設施、溝渠以及高效節水設備,便于機械化管理,一畝地一年可增產130公斤左右。”
據了解,陵城區共建設高標準農田65.8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56%。其中,于集鄉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區主要建設橋涵閘、小型泵站等渠系建筑物、疏浚溝渠、鋪設PVC管道、安裝變壓器及高低壓線路、新修道路、植樹等。項目將于近期完成,可實現年節水100萬方,年節省人工4萬個,年增產糧食520萬公斤。
德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德州市齊河、禹城兩縣(市)整建制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其他縣(市、區)至少打造1處5-10萬畝的高標準農田核心示范區。高標準完成了“兩區”劃定任務,劃定“兩區”658.63萬畝,其中糧食生產功能區618.38萬畝,占全市基本農田面積的78%,為保障糧食生產提供了硬支撐。
除了德州,山東很多地方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記者采訪了解到,商河縣也是整縣制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行規劃設計、質量標準、工程建設、竣工驗收、維護管理“五統一”,全面完成2020年14萬畝,2021年13.2萬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同時,他們還堅持“以黃河水灌溉為主、機井水灌溉為輔、河道蓄水灌溉為備”的理念,實施農業節水工程項目,提升河道調蓄能力,發展節水農業。
抓良技:
著力提升綠色糧食生產水平
“小麥條銹病發病時間早、病點多,赤霉病流行風險大,紋枯病、麥穗蚜等病蟲也有發生趨勢,要及早注意防控。”“春季氣溫忽高忽低,特別是出現‘倒春寒’,麥苗容易受凍害,要落實好防凍措施。”近日,山東省郯城縣楊集鎮高瓦房社區組織農民技術員走進田間地頭,開展苗情、墑情、病蟲草情調查,并對小麥春季管理提出要以“防旱、防凍、防病蟲”為主要內容的田間管理建議。
三分種,七分管。春耕生產時節,郯城縣楊集鎮積極組織開展春耕生產“流動課堂進社區(村)”“志愿服務進田間”等活動,給農戶送科技、送信息、送政策。同時,舉辦不同形式的“田間課堂”60多個,引進推廣春季農業生產新技術及增產增收模式20余項,受到廣大種植戶的稱贊。
記者了解到,目前山東抓住當前墑情較好的有利時機,掀起春季麥田管理高潮,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施肥、澆水、劃鋤、鎮壓、病蟲草害防治等麥田管理3860萬畝次。其中,德州市圍繞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在糧食標準化生產、綠色增產技術集成等方面集中發力,推動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提高了糧食生產質量效益,帶動了全市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有了良種、良田、糧技,山東全省春季糧食總體進展順利,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隱患。“入冬以來極暖、極寒天氣出現,氣溫忽高忽低,冷空氣頻繁,近期小麥生產最大的風險就是‘倒春寒’。”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受冬季氣溫偏高、土壤濕度大等影響,小麥病蟲草害基數增加,全省小麥病蟲害總體中等發生,接近常年略偏重,后期需要增加病蟲害防控。
“春季是小麥苗情轉化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們將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科學制定預案,預防‘倒春寒’等危害。”這位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成立專家指導組,巡回開展指導和服務,結合春季農業科技下鄉活動,組織專家和基層技術人員,通過集中培訓、入戶指導、報紙網絡宣傳等途徑,確保各項關鍵技術措施落到實處,努力奪取夏糧豐收。













